APP下载

高考作文命题应关注“民生”

2009-06-02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5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热点民生

刘 成

高考近了,广大师生最关注的,可能是出卷的老师今年会出怎样的作文题目!出卷的老师在命题的时候,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学生虚构,怎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按套路写作文……不可否认,只要是“考题”,总是应该有难度的,命题者在命题时,想一想如何“考住”学生,给他们设置一些审题做题的障碍,以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让部分学子脱颖而出,这本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问题是,命题者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民生”问题,多想想怎样才能出一道让广大考生拍手叫好的作文题目来?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和考试都力求遵循“关注生活”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会关心、积累、发现和感悟,倡导学生在考试中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发肺腑之言。可是,基于命题者以上的动机和目的,许多作文题目实际上妨碍了学生心里最真最美之情的抒发,进而脱离了作文教学的初衷而孤独狂奔。原因真的很简单,广大高三师生呕心沥血地在揣摩命题者的主张和意图,以致四处打听命题者的人选。命题者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不变”应考生的万变,正是这“不变”,使命题者与考生之间年龄和阅历的代沟体现在题目上。对考生而言,则须以自己的“变”去应对命题者的不变,正是这“变”,导致学生心里的话和情随之而变。命题者感兴趣或受震动的话题,不一定会让学生们也感兴趣或受到震撼,实质上是要求考生去叙说命题者想叙说的话,去抒发命题者想抒发的情怀。另外,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还不能光顾着埋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得要顾及到阅卷老师的因素,并极尽心思地去迎合他们的口味和心态,抒他们的感情,发他们的议论。这样一折腾,文中的“我”早已不是“我”,而是一个怪物:一张娃娃脸,一颗老人心,满腔园丁味。这直接导致学生满篇唱高调、说假话、抒虚情、明空志,如2002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虽明确“立意自定”,但从阅卷内幕传出的消息是,由于侧重于学生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隐含的要求,实际上考生被逼上了一条并没有自由和权利的别无选择的立意之路,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况下只能做出和那位登山者一样的选择,不论你是健壮者还是孱弱者,如果“见死不救”,就不算“心灵的选择”,至少作文中的“你”就会被毙掉。在这种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下,莘莘学子就做起了“选择”的文章,唱起了“心灵”的赞歌,甚至有的同学竟能把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放屁”也写得妙笔生花,唱得余味绕肠。正因为这种“别无选择”的尴尬,作文的整体趋势就由要求本身所规定的“立意自定”演变为事实上的“同一首歌”。说句实话,如果不是命题者与答题者严重脱离和对立,哪位考生会在屁的“放”与“不放”之间犹豫徘徊呢?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我们要遵循“关注生活”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会关心、积累、发现和感悟,倡导学生在考试中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发肺腑之言,那么我们必须得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才能够拟出学生喜爱写的作文题目来。因此,作文的命题应该关注“民生”问题。所谓“民生”问题,一方面指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真实感想,另一方面指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生命追求!这就要求命题者在命题时,不是站在个人的高度来俯瞰学生,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构思,从社会层面着眼。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题目是命题者与答题者交流的平台,但命题者绝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新课程的理念和追求,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命题其实是一种为考生服务的行为,拟一个为广大考生交口称赞的题目是命题者的职责所在。因而,以“题目”为平台的命题者与考生之间的对话,其实质就是考生与生活、人生和理想的交谈。

好的作文题目能够在紧张激烈的考场氛围中激活考生灵感,触动考生心弦,使他们暂且忘记考试的焦虑和激烈的竞争,从而发挥出正常的水平。笔者做过调研,在2008年各省高考作文题目中,学生比较喜欢的题目有全国卷(一)的材料作文,上海卷的“他们”,浙江卷的“感受乡村”,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四川卷的“坚强”等。仔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考生喜欢的作文题目与他们的生活、家庭和社会热点息息相关,包含情愫。据说,有的四川考生在写“坚强”时,想到亲人已逝,悲情未了,竟然热泪盈眶,感怀不已。可以说,这样的考试已不再是考试,而是一种生活的剪影。把考试变成生活,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命题的境界!

所以,一道好的作文题目,不但能够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而且能够迅速地扣响考生的心灵,触动他们的情怀,能够让考生即使身处激烈紧张的考场氛围里也可以产生强烈共鸣。也就是说,好的作文题目,它可以一下子揪住考生的心,点燃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让广大考生面对作文题目便情不自禁,从而引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千言万语。比如深受考生、教师和专家好评的安徽卷的作文题目“带着感动出发”便如此,人的一生令人感动的东西太多了,广大考生风华正茂,身在最容易感动的季节,2008年感动我们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故乡亲情让我们感动,同窗友谊让我们感动,大灾大爱让我们感动……一声“感动”,你也许想起了父亲的白发、母亲的皱纹,也许回想起那一刻——2008年5月19日下午两点28分,伴着凄厉的警报声,天安门广场的人群、救灾现场的勇士、偏僻乡村的老农、都市校园的学子,低头默哀,国旗缓缓下降,大爱冉冉升起的情景!甚至有的考生一看见“带着感动出发”的字眼,心潮澎湃,泪水凄迷,早已按捺不住写作的冲动了。

而有的作文题目,材料陈旧老套,远离学生生活,忽略时代特色,甚至有人放言“回避社会热点”乃作文命题一大亮点,据说是追求语文的纯真本色,等等。试问,回避社会热点就意味着回归本色?或者语文本色就拒绝社会热点?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小生活,生活大语文。语文的本色应该是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色彩,怎么说回避社会热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色呢?语文课程标准从本质上定义了阅读与写作的课程目标,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关注社会热点才是真正回归语文本真的语文行为,作文命题也应如此。

总的说来,一道真正好的作文题是能够让考生写出好的文章来的。如果高考佳作寥寥无几,再怎么粉饰,也难咎命题之责。所以命题者在命题时,少些个人好恶,多关注“民生”,少想如何限制考生怎样写或写什么的问题,多想如何让考生怎样写得更好或最喜欢写什么的问题。但愿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能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花,佳作频传,我们试目以待!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新桥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热点民生
热点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