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2009-06-02朱国忠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5期
关键词:布克心情心灵

朱国忠

教育并不是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能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创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市克现象”。

神奇的“布克现象”与“布克预言”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在自己的作坊里,他们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起初,布克把这种奇怪的现象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这就是所谓的“布克现象”。

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就极有把握地预言金字塔的建设者为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布克认为,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爿刀片都插不进去。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六百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由30万奴隶所建造,从而证实了“布克预言”。

解读“布克现象”与“布克预言”

布克走出监狱,成为自由人,有了余裕的心境,他制作的表也就精准了。其实是自由的心最精准,埃及的自由民修建了完美、精密的金字塔,其实是自由的心灵最完美、最精密。布克现象和布克预言证明了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督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还是雨果说得好:“没有自由,便没有一切。”假如受制于外界的急切需要,那只是镀金鸟笼中的夜莺或云雀之歌了。丧失了自由,也就失去了精细与完美。人生的普遍心理——在不留余地的空气里,人的精神会受到舒张感的压迫,那样精神就得不到舒展,当然极不利于精神的创造。严密地控制,必定令人失去心灵的自由,余裕也就无从谈起。

有余裕才有创造。心境已乱,行动必定粗糙、机械,更无灵性可言。显然,人有余裕,才会毫无障塞。余裕引发恬淡自然的人生境界,这是产生新思想、新感受的源泉。有余裕,才有游戏精神,才有心灵的呼吸。有了心灵的呼吸,人生便会显得灵动有趣、兴然有味、洋溢生气,便有与自然应和的生命宣泄和诗性飞扬。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哪儿有无限的空间,哪儿才能展翅飞翔。

有余裕才有完美。有高度的余裕感,才有可能将身心调试到最佳的状态——和谐。处于这种身心和谐的状态之中,心静而神定,心灵而手巧,心敏而手精。真正自由,才能让一个健全的头脑得以安静、充分、周密地思考;才能对自身、他人、世物有真实的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创造潜能。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或者也可以说,身心和谐的人,就是全人。的确,身心和谐是金。当一个人处于自由状态的时候,或者说没有心理恐惧而处于零干扰状态时,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才能找到沉静细腻的感觉。有了沉静细腻的感觉,才能有精准的动作、完美的思辨。沉静,才能有审美的心境,才能有精确、精密、精致、精美、精彩。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土地耕作后的收获与品质并不和它的肥沃程度成正比,而是和自由成正比。

自由、余裕的本质是和谐。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人生离不开心灵,自由与和谐是心灵的最高定性。“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有静心,也有深情;才有相守,又有自由。内心和谐如乐音飞翔于空中,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应该认同古人的心灵洞察,“和合故能谐”。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了。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内心获得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时候,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的三重境界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被调试到最精准的程度。

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教育,不是疯狂的控制。严密的掌控、精密的规划,往往适得其反。缺少绿色生态的教育注定不会走远。罗杰斯认为,人性的自由运行,需要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良好的教育首先提供的是良好的学习生态,营造余裕的学习心态,这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充分发展潜能的可能。一句话,只有当教育远离了暴风骤雨、紧锣密鼓,才能制造出“正布克现象”。

1多一点愉悦,氛围不要太“物质化”。我们需要研究心情的教育和教育的心情。在具体的课程领域,对于学习心情和心情学习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一种人道,而且体现了一种教学的智慧。当心情的温度、色度、湿度合适的时候,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越是儿童,就越情绪化,越是一种心情笼罩下的学习,越是对学习心情的要求高。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情。教育应该不断地测定学生的心情指数,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全班的情绪气候和个别学生的心情温度进行调试,从而稳定在一种冷热相宜的水平上,教育教学不是一个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心理过程。所以,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心情、心境,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心中多一点愉悦,多一些舒展,多一米阳光,多一缕和风,以最好的学习心态投入学习。

2多一点粗糙,引导不要太“精控化”。指导,尤其是精细地指导,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控制直至操纵,使原初的学习状态遭到破坏。我们的教育教学越来越模式化、技术化,说到底,就是控制得越来越严密。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学生的自由。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贯彻“非指导原则”。课程的学习需要“古典的宁静”。我们可以走“大路径指导,程序化引领”的路子。尽量减少教师的介入与干预,保护学生内在的自我运行秩序与环境。我们的学习指导要放弃过分的精细,追求适当的粗犷与中观、主题化与程序化。我们减退那种精细指导的冲动,全力为学生的生命留白。我们应该洞悉:内源的学习,有生命的学习,才会让学生进入理想的境界,并有所创造。在学习的领域,有宁静的心境、自由的心空,才能有精细、精致、精彩乃至创造出奇迹。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主体积极参与进去,把学习变成一种满足生

命需要的活动,一个不断地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我们应全力撑开学生个别化的心理空间。

3多一点选择,不要太“单向化”。每个儿童都不喜欢被人控制,最喜欢“自作主张”。现代教育应该是民主的教育,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合适的“练习环境”。可以这样说,优质化的教育越来越成为考虑周全、可选择性强的“服务菜”或人生向导。单极世界理应终结,应该建设教育的“地空立交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人本化、生本化的课程,需要我们倾注更丰富的选择性,让每个学生获得自由选择感。教师努力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出发,运用巧妙的教育艺术,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儿童内在的自觉要求。具体到计划安排、目标达成、时间运用、作业设计,尽量将它们规划为自助餐形式。甚至可以有量身定制的内容,并且允许学生提出临时性的选择申请。我们完全可以像沙塔洛夫那样,把“布置”作业改为“推荐”作业。运行弹性化管理,学生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学习速度的自由、选择学习形式的自由、选择学习地点的自由、选择组织形式的自由、选择接受帮助的自由。实践证明,自由选择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捷径之一。

4多一点随意,课程不要太“正规化”。我们不要急于搭建知识的大厦。不妨让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像美国那样“水平很低”,集中精力去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让他们轻松兴奋、有趣活跃、善于社交、热爱自然。知识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楼封顶可在最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完全可在稍后。过早的规范,过度的规范,对儿童将是一种钳制、压迫。过度的正规化,就有一种远离生活,远离社会,远离真实的危险。在无意中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要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化,不要过分强调教学的模式化,不要过分陷入境遇的想象化。教育中有不少的作茧自缚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加以审查。在一定的课程领域,在一定的时段,在一定的空间,我们可以让课程非“正规化”,或者说处于自然状态。课程适度脱离正规化,打破教学制度化的坚冰,就贴近了日常意义上的会话。学生就能用他人的会话来丰富自己的会话,而不是利用他人的词汇服务于他人的目的。生活之河里随波漂流的水草,从人生之树上自然结出的果实,可能才是最真实、最有生命力的东西。生活世界本身就是流动的、不确定的。只要有实存的生活元素、生命内核,课程运行的方式不要太关注。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身心吁求,打破本本主义的束缚,打破“按部就班”的铁律。随着生活之流,同步地生成“有生命地学习”的真课题。匹配性的临时介入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框架下予以通过,像语文课程,我们就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情趣指数的高低,按照多数学生的心理顺序重新加以编辑。至于课堂运行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要最大限度地直逼生活的本来面目,努力去除一些外加的繁琐程序和偏离生活真实的虚假成份。另外,教学的时空也要开放,允许适当地调整教学时间,选用室外背景,还原课程的生活图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多一点余裕,规划不要太“致密化”。现代学校的现代教育有责任满足学生“一切请让我自为吧”的正当需求,真正减少正规授课时间,缩小严肃课程的占有比例,切实增加自由学习与活动时间,从而有效地稀疏学校严肃课程的密度。自由活动对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可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周将一个完整的下半天辟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活动,使自由活动成为“学生乐园”。我们也可以仿效法国,实行“1/10课程控制”,即确保自由课程占全年授课总时数的1/10。用1/10自由课程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郊游、文体等活动。我们还可以仿效韩国的小学,实行每周一天的“不带书包到校日”,开展不用教科书的各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当然,我们也可以研究学习日本小学的做法,在课表上设置每周5节课的“白格时间”。只安排各种科技和其它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参加,总之,我们要满足学生对游戏的爱好。不仅仅应当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应当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充满游戏。让儿童所处的环境,往一个更有余裕的方向转变——空间的余裕,心情的余裕……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余裕生活,让他们尽情享受童年嬉乐活动,我们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无作业日”,或者制定一些“无为作业”,让学生有心情、有时间去挥发游戏精神,有无拘无束的时间,充分地宣泄自己的地域生命、文化生命。

教育并不是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能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创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布克心情心灵
下雪了
布克要烫头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稚趣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