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上让学生学好还是学活

2009-06-02刘馨圣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5期
关键词:公开课创设情境

刘馨圣

教学不仅是一个实践过程,还是一个心理过程。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不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不会有“愤”“悱”的冲动,我们不理解学生的想法而盲目地启发,怎么可能让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呢?只有课堂上的师生共谋合作,学生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控力,才会调动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才会有主动、有效的学习行为。

学生是“学活”还是“学好”,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两难选择问题,这些问题本不应该成为问题。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天平偏向了另一端,陷入了“误区”,导致今天教育教学中“怪现象”的又一次出现。对上述的回答应当是让学生“学活”,使之具有创新基础、开放的思维,而不是在升学率的指挥捧下只让学生“学好”知识。老师要当好学生的伙伴,让学生学得更愉快、更明白、更活泼、更生动。

教育教学情境即班级情况、学校环境、学生个体,它包含形象化的、典型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教育教学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动作(肢体语言)或符合实际的具体方法等多种方式表示教育教学行为的诸多因素的运行,其中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我在听两位英语老师和一位政治教师的公开课后得到了印证。他们的情境教学很有效果,课堂充满“轻松、欢快”的气氛,他们的教学风格也有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情境下更快地实现了师生的对接。

加入情境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情境的附加,而是整个学科课堂的变化,由课堂情境线索、知识线索与技术操作过程线索三个维度组成,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情景教学强化了教学法功能,帮助任课教师克服了缺少中学教育教学经验的局限,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例如:在教学中认识线索变为:情境——问题分析——知识出现——实践设想;教师教学过程为:描述——引导——讲述——养成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体验——感知——网络原理——实际联想。这样教学的课堂结构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引导教学情境的更新,这样一来,就有了新的思考,有了许多新意。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在评讲公开课时,很长一段时间,教师都对“情境”导入的“环节”相当重视,几乎固定规则为课堂必须有“情境导人”。否则,就不新颖,就没有体现“新课改”。实际上,学生已对“格式”化的模式情境导入不感兴趣,有些厌倦了。这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情感,辅助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的情境创设从表面上看可能是精彩的、新颖的,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实际上可能是不必要的、多余的。不难想到,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进行课堂教学,不必都创设情境。因为这样更能让学生的思想集中,提高课堂效果。

可以这样讲,一个有意义、有实用价值的情境创设,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学活”还是“学好”完全掌控在学校、老师的手上。虽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规律,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将创设情境当作一个模式倡导甚至推行,并不符合“教学艺术”的教学管理举措,应加以正确导向。教师要突破“固定化格式规则的教学模式”,打破“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聪明”的理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来开启他们的心智。这就是要首当其冲探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剑阁县公兴中学校)

猜你喜欢

公开课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