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那扇窗,看到了教育智慧的魅力

2009-06-02

中国教师 2009年21期
关键词:学园小豆豆小林

张 勇

也许是自己童心未泯,也许依然对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有一份眷恋,打开为儿子买的儿童读物——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竟然难以释手。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小林宗作校长的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作者一生的发展基础。

在巴学园,天真、活泼与善良的小豆豆和她的小伙伴们释放着作为儿童应有的快乐和自由,学校的一切生活让他们热爱和留恋。当有些家长因为不理解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给孩子转学时,孩子不愿意离开巴学园,哭了起来;当终于被父母拉走离开学校时,“他一遍一遍地回头看,一遍一遍地挥手”。小豆豆—直在思考长大后要做什么,最后她终于认真地决定“长大以后,要做这个学校的老师,一定做”,并和小林校长“一言为定”。读到这些文字,我深深为巴学园让孩子如此亲近而感慨:如今中国的教育现状,让我们不断地遗憾师生关系的日益疏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到底缺少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没有了归属感?

《窗边的小豆豆》用儿童的语言生动地叙述着儿童快乐而有益的成长生活,同时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小林校长这位长者,如何以一颗不老而敏感的童心去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给孩子自信和期望,让孩子过一种孩子应然的生活。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里充满了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智慧。

一、倾听让儿童亲近和信任

范梅南在其《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指出:教育机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孩子的深切关注。这种关注性的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洞觉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点,成人必须以一种开放性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接受性的方式来聆听孩子的倾诉。在孩子被鼓励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想法,谈论所关心的任何事的时候,他们感到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小豆豆第一天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没有对她进行思想教育,而是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在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小林校长没有打一声哈欠,没有露出一点不耐烦的神情,而且他在专注倾听的时候,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小林校长的这种聆听正是对儿童思想感情的全身心的注意和关注。在以前的学校,小豆豆的好奇总被压抑着,她总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但和校长先生在一起时,她却感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小林校长的“面试”传递出如下信息:他并没有把小豆豆当做小孩子来对待,而是给予她一种平等的尊重,这种聆听“指向于感知和理解孩子在情感、情绪和建构意义方面的主体性”,这种尊重让小豆豆感受到的是信任和亲近。而“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教育者看做一个可以亲近的人。他感到他可以信赖这个^,这个人不使他为难,而正在参与他的生活,在有意要影响他之前能与他亲近”,于是,“能永远和这个^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和校长见面后的感受。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豆豆看到,当发生问题时,校长先生总会耐心地听每一个孩子的解释,即便孩子们找的是借口,先生也会认真地听下去。当我们的教师在抱怨学生和自己越来越疏远,不理解自己辛苦时,我们可曾内省,是否真正用心倾听过学生的诉说和表达?在我们一次次的不耐烦和冷淡中,我们缺失了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从而也让学生对我们关闭了心扉。

二、快乐是学习生活的应然

快乐是儿童的天性,只有将“快乐”的元素注入每一个儿童的心灵,儿童才能健康成长,他们的潜能才得以充分展现,因为快乐的生活让他们的心理更安全和自由。小豆豆从跨进巴学园那扇以两棵活的树做的校门起,就开始了她快活的校园生活。这里有电车教室,有充满“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唱着歌吃的午餐,有“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的学习方式,还有学习完毕后的散步、野炊,和“旱田”老师学种庄稼,还有试胆量的野营和投身自然的温泉旅行,小林校长把这些活动同样视为儿童的学习,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到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校长正是通过生活和自然,希望孩子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性格。对比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巴学园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他们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不仅可以在玩耍中学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过集体生活,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他们还学会了思考、判断和负责,看到了“必要和重要的”真正的东西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生命的健康成长。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生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给了孩子这样的“儿童生活”?我们过早地让孩子背上了分数的十字架和考试的枷锁,我们的学生,成为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学者”。他们可以不喜欢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他们的童年期被压缩得很短,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早熟和冷漠。

三、在关怀中学会关怀

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其表现就是心中总装着爱的对象,能敏锐地感知到学生的动静变化和需要。诺丁斯在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关心者,就要敞开心扉真诚地接纳一个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范梅南把这种关系称为“同情性理解”,是“爱护地指向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巴学园,有一个叫高桥君的患有侏儒症的孩子,为了能让他得到大家的赏识,像正常孩子一样充满自信,小林校长带领全校学生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其中大部分项目都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比赛结束了,所有的学生都对高桥君刮目相看,因为每一个项目的第一名都被他拿走了。在巴学园还有好几个孩子像泰明那样患有小儿麻痹症,在大家到游泳池游泳时,小林校长让大家都脱光了衣服一起玩耍,使得这些孩子因自己身体的缺陷而产生的羞辱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这样就不会使他们怀有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劣等意识”,快乐的感觉占据了上风。可想而知,小林校长为这些孩子付出了怎样的敏感和关怀,这些难忘的经历会给身体残疾的孩子带来多大的鼓舞,对其一生产生多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小林校长的教育正是

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诺丁斯认为教师不必告诉学生如何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学生就能从中领悟从而明白如何关心,要使学会关心成为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泰明和高桥君的身体都有残障,但是小豆豆对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嫌弃和隔膜,相反却是特别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为了帮助泰明体验登高远望的喜悦,小豆豆和泰明之间竟有一次特别的“大冒险”行动——_,J、豆豆费尽了艰辛帮助比自己大一岁的泰明爬上了自己的树。小林校长没有给孩子灌输关于“团结友爱”的大道理,但他对儿童关怀的示范所产生的榜样力量,却是教导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动力。

四、赏识的期待让孩子看到自我的价值

林肯曾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也常说: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小豆豆在原来的学校是一个让人感到没有办法的麻烦学生,上课时她会不停地翻开桌子,会隔着窗子和宣传艺人打招呼,会和屋檐下的小燕子对话,那里的老师没有人理解她的天真、好奇的性格。来到了巴学园,小林校长不但认真地听了她四个小时的说话,而且把她像其他孩子一样平等对待。虽然小豆豆还会经常调皮,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经常做出让老师们大吃一惊的事情来,但是小林校长却并没有让小豆豆觉得她在大家心目中是个坏孩子,相反,小林校长一有机会就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一个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师理解你。”或许正是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从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一个成人对于儿童世界的理解,这句话让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赏识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永远拥有了自信。在对“教育的本质”的不断追寻中,我们更加认识到,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技巧。而是激发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一些教师的好言好语,大多集中在能给自己带来“成绩和荣誉”的好学生身上(可悲的是这些“好学生”并不领情),不断用“倭化”的语言攻击着影响他们绩效的“差生”,把打击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这些孩子的人生被这些教师过早地定义了,因为他们“无可救药”,他们是“一颗老鼠屎”。范梅南认为:教师的期望是要给孩子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让体验到我们信任的孩子由此而受到激励,对自己充满了信任。一个好教师应该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而不是摧毁他们的梦想。有学者说过,无限相信良好教育的力量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精神修养。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都会有不利的处境和脆弱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不应严厉地训斥或冷漠地旁观,相反“更应该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和过程,关注儿童的个性成长”,“把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让孩子在鼓励中生成自信,在认可中学会关爱,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成长的本质。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尾巴》的故事让我们深切感觉到,小林校长的确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以保护孩子的自尊为教师的使命,《健康树皮》中,小林校长不愿揭穿“健康树皮”骗人的把戏,是想让小豆豆在看到“大家都很健康”的愉快中守着一份善良;《放回原处》让小豆豆学会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和为自己行为负责到底的思想……

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封面左上角印着这样几个字:“巴学园: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我想这正道出了这本儿童读物为什么能成为畅销书的根本原因。不同年龄的人,都以不同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本书,也一定会从这本书中读出成长的本质,教育的真谛——在无限成长的生活历程中,我们无法缺失的正是“爱”——这种对于他人投入性关注的情感。

小豆豆从教室的窗边看到了宣传艺人的表演,心里萌生了“做一个宣传艺人的理想。我们从《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看到了小林校长为了儿童的精神成长展现出的教育智慧的魅力,看到了一副美好的教育理想的图景。我们的教师不正是在对这种理想的追求中实现着教育和教师的存在价值,生成着幸福的感觉吗?

(责任编辑:王啸)

猜你喜欢

学园小豆豆小林
建筑学园(7)
为梦孤独
牙齿超人
小豆豆去散步
建筑学园(1)
宠物学园
高考前与高考后
宠物学园
别来无恙
读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