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集卡运输空箱调运的创新模式
2009-06-02张永锋
张永锋
摘要 为解决陆路集卡运输的空箱调运问题,降低集装箱运输成本,以堆场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提出“重进重出”的创新模式,并参照物流配送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模型。
关键词 集装箱运输;空箱调运;陆路运输
0引言
集装箱运输具有经济、安全、操作简易且方便等特点,在海运业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港口腹地对外贸易的发展,腹地集装箱运量不断增长,陆路集卡运输成为影响贸易运输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空箱调运成本是陆路集卡运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控制运输成本,有必要对陆路集卡运输中的空箱调运问题进行研究。
近年来,航运业有关空箱调运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刘恒江等[1]利用Petri网分析和解决空箱调运问题;LI J A等[2]研究港内空箱调运问题,并提出对策;施欣[3]就海运空箱调运问题建立系统优化模型。以上研究主要针对海运空箱调运。本文立足陆路集装箱运输,分析传统陆路集卡运输模式的不足,以堆场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提出创新模式并建立模型。
1基本思路
1.1传统陆路集卡运输模式
集卡主要承担工厂与港口堆场之间的货物运输。在内陆货主提箱和还箱过程中产生的空箱运输费用导致运输成本增加,增加的成本直接或间接地转嫁给货主(尤其是内陆货主)。以苏州货主为例,假设使用承运人箱安排货物通过上海进出口,涉及的陆路集卡运输流程如下:
(1)出口货主首先到上海的船公司箱管部门提取空箱,然后返回苏州装箱,重箱在苏州报关后运至上海中转,或直接运至上海报关,对于货主来说即“空进重出”(见图1)。
(2)进口货主首先在上海报关,然后将重箱运至苏州堆场或货主工厂,拆箱后将空箱回运至上海,对于货主来说即“重进空出”(见图2)。
由此可见,由于工厂与港口之间空间距离的客观存在,无论出口提箱还是进口还箱,都会产生空箱运输费用。此外,提箱和还箱的等待时间可能很长,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延误进出口时间,影响工厂生产进度或出口信誉。对于某些容易变质或时间要求严格的货物,时间延误往往给货主带来严重损失,影响正常的贸易活动。
1.2陆路集卡运输创新模式
空箱运输问题因提箱或还箱产生,无论“空进重出”还是“重进空出”都会增加成本,“重进重出”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见图3)。仍以上述苏州货主为例,出口时,货主直接在苏州堆场提取空箱,装箱后在苏州报关,运至上海中转,或将重箱直接运至上海报关;进口时,货主首先在上海报关,然后将重箱运至苏州堆场或货主工厂,拆箱后将空箱回运至苏州堆场。
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货主能否在苏州堆场提取相应船公司的集装箱?货主进口还箱是否产生滞箱费?船公司箱管部门、堆场、货主、车队和货代能否实现信息共享?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堆场为核心,将堆场、运输公司和船公司箱管部门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尽可能避免空箱运输,最大限度地实现“重进重出”。具体来说,需要加强以下措施:
(1)港口和政府应当根据腹地外贸情况建立规模适中的集装箱堆场,实行统一管理,降低成本,为船公司提供堆存服务,并与船公司的箱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2)船公司应当与港口腹地的堆场建立合作关系,在堆场设立箱管部门或者指定代理,方便货主提箱和还箱。
(3)对于车队来说,空箱运输费用和重箱运输费用相差不大,因此车队可与多家货代或货主建立长期联系,了解每周集装箱进出口情况,维持重箱运输的比例。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单次运输成本,而且可以实现单程运输单程收费。
(4)货代或物流公司应当了解每周(甚至每天)集装箱市场行情,与船公司、堆场和车队建立EDI数据联系,整合陆路运输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利润最大化。
2模型建立
将堆场视为配送中心,在满足各地集装箱需求的前提下,对箱量进行整体分配。企业应当深入市场,定期分析和预测未来1周各地集装箱进出口情况。建立空箱调运的模型如下:
式中:si为腹地与港口之间的距离;sik为各个腹地之间的距离;m为每周进口箱量;n为每周出口箱量;P1为空箱陆路运输费用;P2为重箱陆路运输费用;Ci为集装箱堆场的单位堆存费用;Cj为船公司集装箱数量;Fi为备选配送中心的基建投资;Wi为备选配送中心能否被选中的决策变量;xij为中转港口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进口集装箱数量;yij为中转港口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出口集装箱数量;xikj为地区k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进口集装箱数量;yikj为地区k的船公司j向腹地i提供的出口集装箱数量。
3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针对陆路集卡运输空箱调运问题的研究还不成熟。本文从堆场出发,综合考虑船公司、集装箱堆场、货主、车队和货代的利益,提出“重进重出”的陆路集卡运输新模式,并参照物流配送理论,结合空箱调运的实际情况建立模型,解决陆路集卡运输的空箱调运问题。这种“重进重出”的模式建立在船公司、货主、车队和堆场等相关企业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其中涉及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恒江,施欣.基于Petri网的集装箱空箱调运仿真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2(3).
[2] LI J A, LIU K, LEUNG S, et al. Empty container management in a port with long-run average criterion[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2004,40(1-2).
[3] 施欣.集装箱海运空箱调运优化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4).
(编辑:张敏收稿日期: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