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唱练耳教学中三要素的交叉融合
2009-06-02赖群
赖 群
摘要:本文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技能要素”、“知识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交叉融合、综合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阐释。同时,对视唱练耳课程更为多元和深层的学科意义,进一步从其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关键词:视唱练耳;技能要素;知识要素;人文要素;学科交融
中图分类号:J6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81-05
视唱练耳课程在整个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基础课。
而随着音乐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此门课程认识上的不断深入,视唱练耳课程无论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均有了很大的突破,它已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较为单一的“识谱和听音教学”的范畴和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被赋予了更为多元和深层的学科意义,同时也使这门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基本乐科”的课程逐步演变为一个包容性更强、知识相关性更广、专业辐射面更宽、价值取向更高的重要课程和先导型学科专业。
一、用“技能要素”支撑教学
视唱练耳的技能要素包括视唱、模唱、构唱、听辨、听唱、听写训练及相关的填充、改错、选择、分析等辅助训练诸多方面,但通常主要通过读谱(视谱即唱)、记谱(听写)和听辨(听觉分析)三个最基本的环节加以具体的实施。
对于视唱练耳来说,无论其“教”与“学”,必须以各种形式的基本专业技能来支撑和实施教学,这应该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音乐百科词典》(缪天瑞主编)中有关“视唱练耳”的词条是这样定义的:视唱练耳是专业音乐学习者(包括学习作曲、音乐学或各种表演学科)的一种基本训练。其中,“视唱”是用以培养学习者按乐谱所示的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通常以“看谱即唱”和“模唱”的形式加以体现。而“练耳”常与“视唱”结合教学,用以培养学习者对音高(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和节奏(从单声部节奏到复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通常以“听写”和“听唱”的形式加以具体实施。上述概念的核心是强调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属性。
(一)读谱视唱技能
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艺术实践告诉我们,音乐专业学生读谱水平的高低和视谱即唱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基本音乐素质的重要指标。显而易见,学生读谱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是视唱练耳基础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鉴于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生读谱和视唱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
1、音高感——读谱视唱的基本点
“音高”是音乐的三要素之一,准确地辨别和掌控音高是读谱视唱最基本的要求。所谓“音高感”,即指人对乐音序列中各音的感知。这种感知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从声学角度感知声音的一种能力,即能够准确判断声音的振动频率并清晰地感知声音的“绝对音高”。而另一个则是从乐音组织体系中各音之间的关系来感知声音的一种能力,即正确认识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相对音高”。只有当声学中的绝对音高概念和乐音组织体系中的相对音高概念有机结合的时候,我们才会对音高产生一种更为全面的感知和认识。
2、节奏感——读谱视唱的支撑点
“节奏”也是音乐的三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一首特定乐曲的动力支撑点。音乐中的节奏, 主要是通过感觉而不是通过听觉来学习和掌握的。因此,读谱训练应从节奏人手,并努力使教学中的节奏处理能适应音乐表现的需要。
3、旋律线条感——读谱视唱的导向点
乐音的横向有序运动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旋律线。而特定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有其特定的走向和发展变化规律。读谱视唱训练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把每一个音唱准,而是应牢牢把握住音乐作品旋律线的走向,要形成带走向性的旋律线条感,并以此作为读谱视唱的导向,以保障视唱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4、调式感——读谱视唱的控制点
“调式感”可视为学习者潜在的一种本能,在这种本能的诱发与作用下,依据调式音级的动静规则, 可有效地形成对视唱音准的基本控制。实践证明,只要能熟练地掌握以主和弦为轴心的调式音级动静规则来控制音准的方法, 牢固地奠定自然音层次的扎实基础,真正形成以调式感为依据的内心音高, 我们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变化音与转调读谱中音准控制的一系列难题。
5、音乐表现力——读谱视唱的核心点
从一般意义来看,读谱视唱训练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似乎仅仅用于培养学生的读谱技能。但从深层意义上看,掌握读谱技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过程,读谱视唱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与鉴赏音乐。因此,我们不但要注意读谱视唱中的基本功训练, 同时还应在训练中注重读谱分析,注重对音乐的全面体验、感受和理解,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读谱视唱技能可靠而有效的原动力。这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可视为读谱视唱训练中的核心和亮点。
(二)音乐听写技能
如果把“音乐听写”视为一种机械刻板的训练形式,停留于毫无内在关联、近乎于简单枯燥的“分解式”的层面,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逐渐陷于一种被动甚至是乏味的学习状态,这是与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宗旨完全相悖的。听音记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整体上去培养和发展学生全面而清晰的听觉概念, 然后,在这种整体概念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内在的构成规律、固有发展趋向和特点等方面的听辨分析和归纳概括,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培养一种具有总体关联的听觉能力和稳定持久的音乐记忆能力。唯此,才可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音乐听写技能。
视唱练耳丰富的教学实践清楚地表明:音乐聆听、记忆和记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特定的音乐对象进行全面认识、梳理和理解的过程,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种基本的原则和逻辑思维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在训练前应首先注意把握好音乐作品或音乐片段的整体风格,注意其调式、节拍、织体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印象,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调式及音级关系、乐句及乐段的划分、旋律手法、节奏特征等,并以此为依据和线索,进而全面地进行联想、推演和思考,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使其能将所听记乐曲的整体印象牢固地储存于自己的记忆库中。在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听写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听觉训练的积极性,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与再现音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记谱水平。
(三)音乐听辨技能
和声听觉是各类音乐专业学生一种不可或缺的音乐听辨能力,这种特殊听辨能力的培养,将为各类音乐专业学生应用和发展多声思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在以传统和声理论为基本依托的多声音乐听觉训练体系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和声功能的感知与辨识能力,则是音乐听辨技能培养与提高的关键所在。
要全面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须首先让学生建立起对和声运动规律本能感觉基础上的一种强烈的和声功能意识,然后用这种意识去有的放矢地指导其相关的听觉训练。训练中,我们应该遵循这样一种基本原则:即“从感性到理性, 从整体到局部, 从模糊到精确”的原则,着力让学生建立牢固的和声调式感,这是从根本上提升其和声听辨能力的核心环节,并根据“稳定——不稳定——稳定”这样一种和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特有的音级关系,确定其和声功能的模糊性框架。
毋庸置疑,和声序进是体现音乐组织体系的一种特有的结构体系。表面看来,和声功能感似乎是一种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特殊感觉。但究其实质,它实际上是建立在调式音级倾向规则基础上的有序和声的一种体验与感受。调式音级上的每一个和弦, 都蕴藏着一种既定的张力形式。而这种张力的有序扩散又导致了和声的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 也产生了和声的个性化色彩及其特有的音响。由此可见,在调式音级的倾向性规则中,对和声功能的感知与确定是十分重要的依据。因此,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在和声功能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体验并确定和声功能的调式特性音级及其运动特征,注意对比功能相同与相异的和声及其在运动中的不同音响色彩,这是我们依据和声运动的基本规律,准确识别和把握和声功能属性的重要手段。
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是:无论进行何种技能训练(读谱、记谱或听辨等), 均应贴近音乐,从实际音乐作品入手,从感性认识着手, 让学生切实感受音乐的流动与发展, 把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历史、音乐风格以及其它相关的要素相结合, 扩大音乐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二、用“知识要素”贯通教学
要使诸多技能要素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还必须用知识要素来加以融会贯通和有机地结合。视唱练耳课,往往伴随着丰富的音乐基础理论的知识要素。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属性,决定了视唱练耳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形式都不能停留于纯技能的层面,它应该涵盖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有关学科知识,我们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来充实和指导技术性较强的音乐训练实践,力求用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使各相关的学科知识在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中最大限度地产生关联,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渗透与互补,使视唱练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基础”课。
在单声部旋律视唱练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即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谱、唱谱的训练实践中介入音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尽可能结合实例进行旋律学方面的理论解读,让学生真正理解调式、调性等基础概念。待进入复杂的旋律视唱以及多声部视唱的中、高级阶段时, 则应及时介入和声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而在视唱练耳的实例中有机地融入复调、和声及和声序进的分析,甚至总谱分析,从而使学生养成理性分析音乐和表达音乐的习惯,并且与听觉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的视唱和听辨能力方面顺利完成从感性层次到理性层次的提升。
(一)视唱练耳技能训练与基础乐理知识的融会贯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脱离了基础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将会变得无的放矢。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坚持紧密结合乐理知识教学, 力求把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通过乐理课的学习,尽管对常用拍子、切分音、附点音符等的时值长短、节奏变化都有了清晰的理性认识,但在实际的视唱练习中却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把他们在基础乐理课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课的训练实践加以有机的结合,使学生通过生动而具体的视唱练习,能够从中得到切实的应证和体验。
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视唱练耳课中仅仅满足于音高、节奏及一些基本调式原始形态的单纯训练, 而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那么,众多乐曲的调式特征和发展规律也就无法加以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在乐理课中, 音程、和弦的定义看似易懂、易记, 但要真正从听觉上准确辨别具体作品中的音程与和弦的性质, 则必须经过严格的听觉训练。在人们的听觉中, 节拍、节奏往往是变化无穷、千姿百态的, 单靠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是难以充分认识和掌握的。视唱练耳教学, 正是为了让学生在巩固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力求从感性上去熟悉各种基本节奏和音型, 并逐渐掌握节奏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变化规律。视唱练耳课实质上是在以大量具体的音响片段作为对象来进行听辨练习的基础上, 进而达到系统培养、训练学生内心节奏感和律动感之目的的一门课程, 它的教学使乐理课中有关节拍、节奏、转调的概念和定义显示出了实际的意义。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是有关音的高低、长短之类的简单问题, 也只有结合视唱练耳课的各种练习才能真正感悟和掌握。
除此之外, 由于乐理课往往容易忽视记谱规范化的问题, 因此, 视唱练耳课的听写训练一定要与规范化记谱结合起来。反过来, 加强乐谱书写训练也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谱水平。
视唱练耳课的教师若能游刃有余地将基础乐理知识融入教学,并适时适度地加以综合运用,那么,视唱练耳教学将肯定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两者之间,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视唱练耳技能训练与和声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如果没有扎实的和声知识作为依托和引导, 那么四部和声的听辨将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从理论上掌握和声语言的结构特点,了解和声功能与和声思维的逻辑关系,正是学生们从听觉上准确辨识和声的理论依据。为了使和声听辨的教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诸如和弦结构、和弦排列规则、各级和弦的功能属性及其倾向性、和声进行的逻辑法则、和声中的调式调性变化以及常用的各种终止式等和声学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师,均须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实施。
在听觉分析中, 特别是在和弦连接与多声部听觉训练中,可以运用和声的三个功能组(主、下属、属)及和弦色彩的听辩并结合特定的音乐作品来进行听觉训练。同理,在二声部乃至多声部视唱视奏练习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所担任的声部,同时还要聆听其它声部的旋律及整体的和声效果、声部层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一种特殊的立体听觉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其在错综复杂的音乐环境条件下的综合协调能力。
(三)视唱练耳技能训练与复调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复调知识的应用在我国视唱练耳教学中已较早地受到了重视,如黄自的《卡农歌》,即已作为复调曲目的范例曾多次被编入国内各种视唱教材中。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在现行国内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材中,多声部音乐的视唱训练也适当选用了一些模仿性复调和对比性复调的音乐作品。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简要地向学生介绍复调音乐的概念、特点以及与主调音乐的联系与区别,非常有助于学生从理性和心理的层面去认识并从容地接受复调音乐,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对复调音乐的感受、理解及控制能力。
(四)视唱练耳技能训练与曲式分析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视唱练耳教学中所选用的视唱乐曲虽然篇幅一般较为短小,但均有其完整合理的曲式结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曲式结构的相关理论去分析所学视唱曲目,让学生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思考、挖掘作品的内在联系和组织结构,进而使学生能更正确地去解析和重构音乐。作为教师, 只有在掌握必备的曲式结构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去正确分析理解所接触音乐范例的结构原则,帮助他们正确地去解析乐句、乐段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构思, 以利更准确地把握作品, 更加到位地诠释作品。
曲式是音乐作品赖以生存的一种形式规范,同时也是各种音乐组织形式的一种逻辑结构, 是鉴赏者理解音乐作品的主要依据。视唱练耳课教师应坚持在教学中进行曲式结构方面的分析和讲解,努力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曲式学方面的必备知识,夯实相关的知识储备。
(五)视唱练耳技能训练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视唱练耳课中所选用的音乐作品范例或乐曲片段、节奏模式,并非随意拼凑起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内在的组织规律。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唱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是直接源于音乐名作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的艺术组织原则、方法和美学意义。因此, 教学中,教师可紧密结合听音和视唱技能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历史、审美、鉴赏、民族、民俗等多元视角和人类文化集成的高度去审视,在视谱演唱和音乐听辨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将我们的知识视野和艺术触角有的放矢地延伸到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鉴赏学、音乐评论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的领域,并加以融会贯通。
三、用“人文要素”提升教学
由于视唱练耳课不仅与诸多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专业知识息息相关,同时还与哲学思维、历史背景、民族文化、教育理念、审美意识、艺术价值、情感体验、心理效应等种种人文要素紧密相连,故其相关的“人文要素”也不可忽视。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现代视唱练耳教学已不再满足于纯技术的微观层面和纯知识的中观层面,它不可避免地要向更高的人文科学的宏观层面进军。系统的技术训练固然是搞好视唱练耳教学的必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有鉴于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对视唱练耳的认识引领到哲学、历史和人文理念的高度,进而挖掘和发展学生对音乐作品和其他音乐现象的理解、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为学生讲解分析国内外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地方与民族特色以及对音乐家的历史评价等人文知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也可以丰富其音乐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毫无疑义地说, 抛开哲学思维、历史认知和审美意识等理性认识,只是一味地强调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基本技能和感性认识的培养, 这样做的结果,绝然不可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味视唱练耳教学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艺术魅力。反之,唯有真正做到技能训练、知识贯通和人文素养相结合,才会使视唱练耳课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和根本的提升。
(一)科学发展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统率引领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为音乐教学和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的理论指导。视唱练耳教学作为音乐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在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上,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统率和引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学会用新思维去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原理以及规律,并尽早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理解音乐是正确演绎音乐和鉴赏音乐的前提条件。从科学发展的宏观角度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然后再反过来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活动的过程。实践性较强的视唱练耳训练同样应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人们的认识才会得以逐步深化。
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举办的“中法”、“中美”、“中意”等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很多院校的视唱练耳课都大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类音乐要素的认知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整体的分析表达与审美能力,都在普遍尝试用完整的音乐作品和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听觉训练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同时也了解到,在视唱练耳教学的改革方面,法国已率先垂范、引人瞩目地走在了前面,积累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目前,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已转而紧紧围绕“回归作品”这一理念进行,完整音乐作品的唱、奏、听、写已成为其视唱练耳教学的主体内容。
当下,如何使现代视唱练耳教学更具科学性、兼容性和开放性,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历史认知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融会贯通作用
音乐学科任何一个分支领域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能脱离自身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历史认知,视唱练耳教学领域亦然。视唱练耳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整个音乐发展史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因此,视唱练耳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由纵观全局的一种历史认知来加以融会贯通,并加以梳理和总结分析。
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时,应紧紧围绕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及不同历史风格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来组织教学,并开展相关的训练。通过各种技能性的训练,使学生不仅熟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外在形式,而且能深刻理解和诠释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音乐现象,并尽可能地延伸和拓展视唱练耳的教学空间,使这门课的教学既有广度又具深度。
(三)审美意识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升华助推作用
培养音乐美感, 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艺术教育的要旨。将经典音乐作品引入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 完全符合音乐审美的需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将视唱练耳的思维习惯与审美意识联系起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应建立更加科学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即广义的视唱练耳教学理念,同时积极拓展学科内涵,用多元化的立体思维和全方位、多视角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使视唱练耳成为基础性更强、影响更加广泛和可持续发展的普适性学科专业。系统训练音高和节奏的听辨能力固然重要, 但我们却往往会由此而忽略对其他相关人文要素的理性认识和审美体验。如此一来,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也就可能由此而逐渐变得越来越缺乏艺术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视唱练耳教学要让学生在视唱练耳的艺术实践中,在聆听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不同音乐语汇的了解和掌握、辨别和应用,去不断追求音乐的外在和内在美,去培养必备的审美意识和多重乐感的才能,这是视唱练耳教学的根本宗旨和最高境界。
结语
实质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视唱练耳课视为一个多元音乐文化的“聚集区”和多样性音感综合训练的载体。进入21世纪的西方音乐教育,其整体发展方向已明显转向学生整体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目前,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已不再仅限于听音、记谱等单纯技能的训练, 已经将视唱练耳课重新定位为一种“音乐综合能力培养课”,它包括了音乐听辨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组织与表达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甚至节奏感和调式感等众多能力的整合与协调。毋庸置疑,广义的视唱练耳教学早已突破传统,彻底摒弃了“单纯技能”的单一型模式, 毅然走向“音乐与相关学科专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模式,这是音乐教育的新观念、新思路使然, 也是世界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的结果。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声乐中的视唱,视唱中的声乐——2008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暨中意视唱练耳艺术教学周综述[J].人民音乐,2009(2).
[2]韩燕玲,梁红.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8(4).
[3]唐丁,冯铭.第二届视唱练耳教学经验交流会侧记[J].交响,1988(4).
[4]钱仁平.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关于如何切实提高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10).
[5]张婉侠.由“音乐能力的培养”引起的思考——当前我国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讨[J].音乐天地,2007(6).
[6]任志琴.要加强视唱练耳学科的理论建设[J].交响,1995(1).
[7]王光耀.音乐听觉训练“最佳轨道”的探索[J].交响,1984(1).
[8]魏莎.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改进[J].艺海,2006(1).
[9]白翎.我院视唱练耳教学现状与发展——兼谈视唱练耳教学改革[J].艺术探索,1997(1).
PluggingThree Elements into Solfeggio
Lai Qun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us deep-going overview and overall analysis on the technique, knowledge and humanistic elements in solfeggio, moreover, it also makes a substantial demonstration on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teaching solfeggio.
Key words:
solfeggio; technique elements; knowledge elements; humanistic elements; inter-discip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