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双转移”培养输送优质职教师资
2009-06-02陈昭庆郑蔼娴
陈昭庆 郑蔼娴
随着“双转移”战略的推进,我省职业教育不断壮大发展。在一栋栋的校舍拔地而起,一批批的实训设备投入使用的时候,对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作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的母机和龙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肩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
2008年12月23日,我们专访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邝邦洪教授。他认为,为我省实现“双转移”培养输送优质职教师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责无旁贷。
为职业教育培养优质师资,我们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记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我省实行“双转移”战略,把职业教育纳入重点发展项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提出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您有何认识?
邝邦洪:“双转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发30年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一次极好的历史机会。广东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有很好的研究成果,还需要技术产业工人来参与完成。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既是教育结构的调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教育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与产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政府部门、教育界、产业界以及社会、学生及其家长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转变观念,对于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是一件大有作为的事。
罗伟其厅长在《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 为实现“双转移”提供重要保障》一文中指出:“从产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来看,推进‘双转移,必然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尤其要解放思想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形成全省中职教育区域、校企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实现‘双转移提供重要保障”,“积极主动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拓宽办学空间,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这些指导性意见高瞻远瞩,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坚定“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有很好的政策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记者:对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邝邦洪:当前,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由于之前对职教发展政策的支持起步晚,且经费投入的力度不够,布局也不太理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要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做大规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从政府的层面看,首先要给予政策支持,要形成一系列促进职教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高校、中职及企业人才有针对性的流动,吸引优秀企业技术人员走上职校的实训讲台。其次,要继续加大对职教的投入力度。目前,职业学校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实训教学的开展。再次,要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管理的实训基地,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让各类职教的师生都可以进行实训。
记者:“双转移”战略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来说,是否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邝邦洪:“双转移”战略对我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据教育部测算,我国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到2200万,即便按照生师比21:1的比例计算,至少有30万的职教师资缺口。根据“双转移”战略的要求,未来几年,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每年按15%的速度递增,并安排不少于30%(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不少于60%)的招生指标专门招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0万名以上初中毕业生就读。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广东职教师资非常紧缺。作为广东省中职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我院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优质师资自然责无旁贷。
记者:职教的师资很重要。“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也成为职业学校评估上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如何为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呢?
邝邦洪: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败。职教老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指导学生实训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为职教培养师资的高校,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为未来的职校培养优质的师资。
当前我院正着力提高学生的质量。一是站在经济社会的高度,从当下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调整和设置专业,大力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因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优质的师资。我们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考证。年轻的教师要到生产第一线和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参加实训,以提高实训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训体系。建立与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实训体系和实训平台。从第一学期起,我们就有计划地推进学生的实训与实践,要求学生到毕业时必须有“三证”,即学位证、技能证和教师资格证。四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走上讲台授课和指导学生实训,借助实业界的技术精英,传授最新技术和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吸收最新技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培养合格优质毕业生,我们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
记者:您曾在多所学校治教治校,不管是肇庆学院院长,还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您一直重视学生的德行与专业培养,并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让您有这样的坚持?
邝邦洪:我在高校工作有30多年了。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到肇庆学院院长,再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我亲身体验高校的发展变化,也看见不少成败得失的例子,对教师和学生的德与学的思考比较多。在肇庆学院任院长时,我把“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写进校歌中;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我仍然把“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作为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主要还是解决师生的“德与学”的问题。“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虽然寥寥八个字,却浓缩了人生的不尽追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如果道德缺失,必然会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影响学校与自己事业的发展。
记者:能否详细阐述一下?
邝邦洪:在教师中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目的是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高育人水平,从而提升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促进人才培养,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生中加强道德品行的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广大管理人员中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要求大家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为教学、为科研服务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所以,一所大学应把“德与学”放在教育和教学的首要位置。忽视师生的德育或治学的教育,都是不负责的教育。党、社会和人民都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德才兼备是立业成才、奋发有为的根本前提。
记者:如何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呢?
邝邦洪: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到职中当老师,他们所教的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工作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反映他们在学校受到的道德教育。如果我们不把“以德为行”作为学生德育的第一要务来抓,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我对学生说,要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保证自身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增强竞争实力,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记者:学生在校该如何践行“以学为上”呢?
邝邦洪:一是要学会自学,提高自学能力。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要培养自学能力,要大量的、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通过读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书籍,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进一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二是要学会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大学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和同学。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为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服务。三是要学会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是“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不仅要懂得做,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做,甚至能够讲解指导别人怎么做。四是要学会表达,提高表达能力。现在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下降的趋势。除了练口才外,还要加强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读一些理论书,读一些优秀论文,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五是要学会交际,提高交际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开放社会,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必然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建议青年学生培养交际能力,可从与身边的同学多沟通交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谅解别人的缺点开始。我们还强调学生要培养自立和创新的能力。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生真正能从这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努力实践,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一所大学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就能真正形成,并成为传统。
记者:您既是文化学者,又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样一所技术色彩比较浓的高校的党委书记。身处其中,您认为人文精神和文化如何发挥作用呢?
邝邦洪:理科专业比重较大的院校怎样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下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从意义上说是相通的,也无法用严格的概念来加以限定。所以,我们在讨论这样一个较为广泛的问题时,很难具体到某一件事或是加以量化。但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却又时刻都在影响一所大学师德的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是大学师生最高的精神追求,显示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底蕴。文化是生产力中的一种软实力,它没有量化的要求却又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载体。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能够让人感受到大学校园是一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能创新的地方,它浸透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呈现出一种充满学术自由的气象,一种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一种内心充满美好自由的诉求,这便是我们理解和追求的大学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
记者:在综合性高等院校,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并用大学文化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邝邦洪:我们通过具体的载体,把大学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内化到师生参与互动的讲座、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各种各样的国家、省级比赛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以及大学创新的力量,以此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校仅是举办高层次的文化、科技、艺术、教育的“周末讲座”就有148场、“院士论坛”6场、“德育论坛”23场、广东省、市杰出青年进校园6场,学生在校园里几乎每周都可听到这些高层次的讲座。近3年来,学校共投入专项资金200 多万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毕业设计和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国内外设计创作比赛,使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机会,取得可喜成果。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也是“以学为上”的具体体现,这其中也凸显了大学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的影响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文化作用看似是有形的,却又是无声的,它能影响学生的追求。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