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培养
2009-06-02张立国刘菁解素敏
张立国 刘 菁 解素敏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虚拟学习社区悄然诞生,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文章在界定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归属感之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培养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措施,旨在营造网络环境下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以加强学习者间的互动并促进学习效果。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交互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84—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虚拟学习社区悄然诞生。如何进一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备一些本质要素:“一定数量的人群;共同的网上活动区域;社区互动;社区文化与历史;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其中,人群是社区的主体,网上活动区域是社区的物质基础,社区文化与历史是协调社区活动的保证,社区互动是社区良好运作的关键,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则是连接社区成员、密切学习者关系的纽带和粘合剂,基于社区归属感的关键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归属感进行探究。
一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概念界定
外国学者Jennifer E. Cross (2003)是这样定义社区归属感的:“在个人和他们居住的地区之间的确定的感情方面的联系,其主要特征是个人对他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亲密感的倾向。”[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社区归属感的解释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3]“1624年约翰•多恩指出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人类这块大陆的一部分。我们的归属需要——想和别人建立关系并得到别人的认同——提高了我们祖先的生存能力,因此,归属需要成为我们人类本性中的一部分。当我们经历社会联系的破裂时,当感受到孤独的忧愁和爱的喜悦时,当寻求社会接纳时,我们都会体验到归属的需要。”[4]
众所周知,虚拟学习社区是在真实时空中相互分离的人们基于网络、通过交互“聚居”在一起形成的社区。事实上,不管是现实社区中的人们,还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这种归属需要的心理都是一样的。本文将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归属感定义为:在协作学习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社区参与者基于自身需要(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情感交流等)或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在参与者之间通过相互联系、沟通与交往所形成的对特定网络空间心理上的依赖与喜好,这种心理趋向使得学习者产生对自己所在虚拟学习社区身份的确认。“一般认为社区心理意识包括四种基本形态或基本特质:社区认同、社区归属、社区凝聚和社区满意。”[5]所以,它也属于一种社区心理意识。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菁菁在所著的《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一书中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了研究。她通过使用PRE(proportionate reduction in error)测量法,对各个影响因素与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相关程度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结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社区归属感之间没什么直接关系,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社会关系、社区参与度、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及对社区的满意度都与社区归属感都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及虚拟学习社区自身的特点,接下来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1 学习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满意度
所谓虚拟学习社区的满意度,也就是学习者对虚拟学习社区环境的总体感受及主观评价。“社区质量(包括社区环境质量、社区服务质量等)决定了居民在社区内的生活质量,而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又决定着他们在社区生活的满足感和满意度。”[6]同理,也可以说虚拟学习社区的质量决定了学习者在社区内的学习质量,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又决定着他们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满意度。换句话说,学习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满意度体现在虚拟学习社区的质量上,可以从虚拟社区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及硬件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满意度的评价。
2 学习者对虚拟学习社区进步的认知度
单菁菁通过对社区进步认知度的调查发现“人们对社区进步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区未来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社区的喜爱程度、满意程度以及是否想要在此长久定居的愿望。”[7]而且,她通过测量得出:“居民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与其社区之间确实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8]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这样来分析:学习者认为所在学习社区在以后发展很快、进步很大,他们就对社区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就会增加对社区的喜爱程度,就会更愿意长期在此学习交流。反之,学习者认为自己所在社区长期以来没有什么发展甚至越变越糟,他们就很难对社区的未来做出乐观的判断,就会影响到他们对社区的喜爱程度,降低他们在社区学习的满足感,甚至产生不满和迁移的愿望。
3 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参与度
虚拟学习社区不仅仅是共享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要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必须参与到共同的学习活动和项目中,才有可能形成对知识的深入掌握,才有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才有可能形成学习者对社区的归属感。因为,个体参与社区活动越多,就越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就越容易在社区内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进而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4 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社会关系
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是指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范围内的社会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关系网络。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对我们的交往来说是很重要的。“卡萨达和贾诺威茨认为居民在社区内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亲情、友情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区归属感的增加,这些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增强人们的社区归属感。”[9]当然,虚拟学习社区也不例外,不过该社区所建立的主要是: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 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时间
社区学习中心强调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即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技巧,通过网络教育提供全球性的信息资源。虽然学习社区里的互动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异步的,但也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时间段来保证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而且,“远程学习者主要是在职成人,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多种角色,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他们要想学习必须从繁忙的工作与家务中挤出时间来。因此,他们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交互,”[10]自然不易形成社区归属。
6 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
在对前面几个因素的分析之上不难发现,其实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称之为“社区”最为核心的特征还是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它不仅是虚拟学习社区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建构的必要途经,同时也是社区成员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形成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如果没有互动与交流,学习者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参与到社区中,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换句话说交互是社区归属感形成的必要条件。
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态度、策略、水平以及投入等因素也会影响学习者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形成,这里对此不作分析。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培养措施
1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并完善技术工具的支持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完善技术支持是为了缩短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进行互动学习的延时性,提高信息交流效率,只有保证交互顺利进行,才能谈及学习者归属感的形成。
2 创造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公共学习空间
教师和学生可将有关自己的一些资料,如:相片、爱好、兴趣,传到网上方便师生间相互认识与交流,提高一定的信任度与责任感。因为学习者特征是大不相同的,讨论某些问题时,可能产生矛盾或出现不文明用语,此时教师就出来进行调节,并及时在讨论中制止不良情感交流的行为,最大化避免学习者之间交流产生的诚信问题,使得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更人性化,也利于学习者积极参与社区学习,提升个人对社区的归属感。
3注重社区成员情感交流和完美人性的培养
教学论的原则认为:学生个体必须得到尊重,才能调动其学习情感。网络的分布式学习使学生之间拉开了距离,容易使成员产生孤寂的心理,因此,网络社区的教学者应当开展与社区成员的情感交流,如定期的辩论赛、视频会议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区小组中的地位,并明白自己对于社区小组中其他人的意义,明确这种协作关系。同时应努力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环境,尊重每个个体,为每一位成员准备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如有自己的文字工具、交流工具、收藏工具、提示信息等。这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参与程度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完善人性的塑造。
4 合理设计与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
综合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可采用以下几种组织方式:以学校或班级为中心的社区。参加这种社区的成员多数是一所学校中的校友或同学、教师等。该方式容易使成员具有高度认同感,可以增加虚拟真实感,从而具有交互程度高的特性;以学科为中心的社区。该方式社区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因此会保持长久的交流。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成员间会自动形成学习讨论小组,具备开展协作式学习的良好条件;以活动为中心的社区。这里的活动是指社区中所举办的各种学习活动,大部分活动都是研究性学习的,以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度。社区的目标也很明确,都是为了达成研究课题活动目标而努力,成员的年龄分布也比较分散;以兴趣为中心的社区。以兴趣为中心的社区特色在于成员有极高的投入程度,乐于提供自己的意见,分享学习的经验。这里的兴趣没有一定的范畴,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能因聚集和讨论而形成社区。社区成员在这种交往方式中可以体验到获取知识、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自主的学习经验,而这恰恰是传统教育难以突破的。
5 完善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或者社区,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规定。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更是社会交流顺利进行的保证,虚拟学习社区也不例外。而且社区管理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多种能力和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社区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及创新能力,所以也要提高社区助学者及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对学习者进行考勤记录并将其作为最后成绩考核的一个评价指标,这样能够保证他们在社区中学习时间的持续。
四 结语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产物,虽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在教育学术界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虚拟学习社区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探究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培养不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传统学校面授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1]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6,(9):20-24.
[2][5] 张旭,丁凤琴.社区心理意识研究述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5):90-92.
[3] 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187.
[4] [美]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18.
[6][7][8]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8,125,128.
[9] Kasarda, John and Janowitz, Morris.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Mass Socie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4, 39:328-329.
[10]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