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研究

2009-06-02贾建荣梁文鑫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贾建荣 梁文鑫 何克抗

【摘要】该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所遭遇的瓶颈——研究成果无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提出了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以实现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中人力、物力、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流动以解决将研究成果向更大范围推广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协作模式;教育资源共享;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27—04

一 问题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行动研究的研究取向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教育领域科研课题实施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尤其是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逐渐转变了以往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方式,合作的过程从由专家提出课题研究方向、验收课题成果、将研究过程完全抛给学校与教师逐渐转向专家走下讲坛,走进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场与一线教师一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合作表现出比以往更强的过程性、干预性、实用性与深入性,尤其是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出现也为这样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从1994年的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到2002年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实施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如上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且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也实现了两者的共同发展,尤其是与高校合作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基础教育领域内较为优秀的科研成果,然而高校有限的人力与智力资源却无法将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科研成果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内,使之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发挥作用。此外,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多为自上而下的外部驱动式发展,学校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还不够。这也是中山市电化教育站在开展了“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第三个年头后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山市自2003年有11所条件较好的学校加入了该课题的研究,经过几年来与课题组共同的积极探索,试验教师成长的很快,部分教师代表中山参与了全国甚至是亚洲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会议交流活动,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何能够通过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带动更多的学校参与其中,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如何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实现自下而上的自为的发展成为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中山市电化教育站在优化课题管理、创建和谐科研文化氛围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试图通过外部专家推进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内部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与发展模式。

二 基于区域协作课题实施的现实意义

区域协作已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在服务业、旅游业、农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协作旅游发展等。在经济领域中对于区域协作的理解并非为某个要素的协作,而是协同各方共同利益的需要,调动系统中各要素在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的合理、有序流动,以实现协作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以谋求各区域的共同发展,使得区域间在资源开发、人才培养、信息互通、市场共享、投资与管理协作过程中拓展发展空间[1]。然而“区域合作”的意识在教育领域里还没有被重视起来,其应用也才刚刚崭露头角。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的现实意义。

1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让农村地区无法享有优质的师资、学生与软硬件资源。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急剧的不平衡现象,我国的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致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的特征:高等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基础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2]。这些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的不公平,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无缘享有优秀的师资、生源与软硬件设施,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改善。

2 课题引领区域协作,促进优质资源流动。

基于客观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镇中心的重点学校与农村地区的学校各自所具有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如前所述,城市、镇的重点学校不但享有优质的师资、生源等软硬件条件,而且具备完善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教师培养模式,非常适合开展新课改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课题研究的能力都较强,能够在研究者的指导下较快地内化课题指导理念,并形成较为优秀的科研成果。然而优质资源的相对集中更在无形中拉大了城市、镇中心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距离。虽然农村学校在师资、生源等软硬件设施上都稍逊一筹,然而正如同贫穷地区渴望致富一样,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有针对性地引导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自身专业的发展,即他们有着对于各种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更为珍视的态度以及更为积极主动的内部发展动机。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即以区域内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为纽带,以电教站作为中介,将城市、镇中心的重点学校与其周边农村学校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形成区域协作联盟,从而促进优质的人力、物力与智力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首先,课题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地区硬件设施的配置;其次,在区域协作共同体中,课题组研究人员以及城市、镇中心实验学校的试验教师在指导周边农村学校的试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时要与之进行不断地讨论、交流,从而带动了人力、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再次,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所提倡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原则让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教师(无论是城市、镇中心重点学校的核心指导教师还是农村地区的教师)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教学资源,而每一位参与资源建设的试验教师也都有权享受到所有教师的智力成果,此举也带动了智力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下面笔者将针对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的保障机制与协作机制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三 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的保障机制

1 人员保障

该模式中的人员构成机制充分遵循区域协作中的优势互补原则,融合系统内各要素以达到系统发展最优化的目标。总课题组的指导人员是来自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与研究能力,适合在课题发展中充当指引课题发展方向的角色;来自核心学校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较快地领会课题理念并运用在其教学中形成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很好的榜样与典范作用,适合在课题实施中充当示范者的角色;来自外围学校的教师则有着主动求发展的内部动机与对优秀的课题成果的向往,适合充当课题在更广范围内进行研究的实施者。为了能够让共同体内三者之间建立起灵活而密切的联系并保障协作共同体的良性运转,需要电教站进行沟通、协调,规划并配置整个共同体所需资源。因此在人员上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总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构成的专家组、核心学校试验教师构成的核心指导组、外围学校试验教师构成的实施小组以及电教站构成的实施保障组。如下图所示:

图1 课题实施人员构成

我市将03年参与课题研究的11所学校与中山市周边的30多所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每个核心学校负责带动3-4所外围学校的发展。每个学期保证总课题组与核心指导教师所在学校的交流3次(现场听课交流、基于案例的培训、区域研讨课例等),所有这些活动外围学校可自愿参加,从实施效果来看,几乎每次活动所有外围学校都会有试验教师参加并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此外,每个月核心学校都组织与自己的“手拉手”外围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外围学校也会定期邀请核心指导组教师到校交流指导。每个学期课题组任选一所外围学校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核心指导组教师做出的成绩给与肯定,此外对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以帮助核心指导组教师与外围学校教师共同发展。电教站在整个过程中则以服务于课题发展、教师发展为前提调度各种资源、协助相关工作的开展。

2 制度保障

作为由来自不同工作背景、环境的人构成的系统,协作研究共同体的良性运转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其内在不断的发展动力与外在广阔的发展空间[3]。我们认为系统不断地发展源于完善的管理,因此电教站制定了权责明确的课题实施保障制度。对于总课题组而言,需要保障与核心学校的交流次数以及对外围学校的抽查,保障对核心指导教师的培训任务。对于核心指导教师而言,由11所学校的试验教师选举出英语与语文学科的负责人,并由负责人组织每个学期三次的工作会议,以讨论目前周边学校的发展、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此外,核心指导组需要保障每个学期与“手拉手”学校至少三次的教研活动,主题可以由核心指导组教师与课题组研究人员共同确定。对于周边的外围学校教师,要保障每个学期与核心指导组之间的交流并做好过程性记录,此外对于总课题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可以自愿参与。所有试验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都算作教师的继续教育,保障教师不必在课题实施与另外的继续教育课程中疲于奔命。电教站则负责协调、监督以上制度的贯彻与落实。此外,系统不断的发展也是源于教师的发展,电教站也定期组织试验教师的集体聚会,让试验教师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很多有创意的想法都应运而生。我们也引进竞争的氛围,教研活动和任务的安排靠一线教师申请,而不是上级安排,充分调动了周边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也激发了核心指导组教师的积极性,使自下而上的自为的发展模式称为可能。

3 资源与平台保障

有了人员与制度等软层面的保障之后,对于协作共同体的良性运转硬件上的保障同样不可缺少,这种保障主要体现在资源与平台两个方面。首先,对于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而言,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课题组提供了“小学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资源平台”,小学语文人教版1-12册、苏教版1-8册配套教学资源,小学英语广州版1-12册、开心英语1-6册配套教学资源。为了能够帮助试验教师更方便地开展资源建设工作,电教站还为教师建立了中山市跨越式试验教师电子书库。其次,在协作共同体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摆脱以往只能面对面地开展座谈与研究的尴尬局面,电教站专门建立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与QQ群,方便远在各地的研究人员对试验教师的培训。此外,电教站专门开发了中山市跨越式试验专题网站用于记录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与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成果,便于所有试验教师随时点击学习。课题组与电教站提供的资源与平台支持如下表所示:

表1 课题组与电教站提供的资源与平台列表

技术支持 作用

四 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的协作机制

该协作实施模式中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协作:总课题组与核心指导组之间的协作以及核心指导组与外围学校之间的协作。在两种协作中,总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扮演着提供理论咨询、通过讨论生成问题解决方案并升华成优秀的科研成果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帮助核心指导组教师建立起通过理论、实践双层视角去审视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具体的协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2 课题组与核心指导组之间的协作

(1)教师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发现教学实践中真实的问题,或者在专业人员的提醒下意识到相关问题,这也是帮助教师建立自我发展的基础——形成问题意识。研究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更重要的通过自身的理论视角来分析、解读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教育理论对于问题解决方案有所预设。那么如何在协作研究中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真正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以下三个环节则显得至关重要。

(2)形成问题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方案的形成真正体现了协作研究中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对话。研究人员与教师以及教师之间以真实的教学问题为核心展开交流、互动,由于学科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原因,能够真实反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而也不可避免地经验化、情境化、表面化,研究人员则从理论的角度对原因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从问题的表象出发解读实质(这样的视角正是教师完成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在此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协商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帮助教师指明方向,并向教师提供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源,资源可以包括教师自主学习的文献、书籍,参与的培训以及集体研讨活动等。

(3)教师对方案的实施与体验:如前所述,问题解决方案被确定之后,教师将运用研究人员所推荐或提供的各种资源尝试通过该方案解决问题,体验与实施的过程中如若再次遇到问题,将与研究人员或者其他教师进行再次协商,并适当调整问题解决方案。该过程中,研究人员既要提出逐步改进的建议,对于教师每一步从经验到理性的转变也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帮助教师体验自身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成就感,即帮助教师将显性知识内化到自身教学实践,从而为教师完成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显性化:教师完成对于问题的解决之后,研究人员需要帮助教师反思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从理论与理性的角度对原因的分析、解决措施的确定、方案的实施进行梳理,帮助教师认清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身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及自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如何转化的,引导教师建立对发展过程的元认知。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性、偶然性的知识在与共同体中其他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协助下转变为理性化与必然性的专业能力,通过该问题解决过程向教师展示如何从理论与实践双层视角来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并形成这样一种能力,真正完成“自为”的专业发展。

在核心指导组与外围学校的协作过程中,优势互补突出体现的是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核心指导组的教师与外围学校的教师同样工作在教学一线,对彼此的工作的了解较课题组研究人员更为全面,容易快速获得认同感,而且优秀的教师具有更为扎实的教学能力,在协作过程中相对于课题组研究人员能够给外围学校教师提供更为实际的建议与便捷的支持;其次,是指导组的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他们更为清楚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可以调度的资源,能够为外围学校的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再次,核心指导组的教师在协助外围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有机会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将自身所沉淀的隐性知识外化,与外围学校的教师共同进步。

综上,基于区域协作的课题实施模式能够弥补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无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施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劣势。通过优秀的科研成果将区域内的核心学校与外围学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优质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从而提高区域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这其中优秀课题的引领、合理的人员构成与保障、协作共同体良性运转的制度则成为该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

参考文献

[1] 赵飞,李新,彭华.区域旅游协作:实质、影响因素与组织模式[J].特区经济,2006,(9):232-234.

[2] 张寒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特征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9-103.

[3] 方明.区域协作背景下教研训一体化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6,(7):68-69.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各国教师素质提升浅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论反思性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