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保障机制探析*

2009-06-02刘川川宁玉文高东怀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更新精品课程

刘川川 宁玉文 高 岭 马 力 高东怀

【摘要】精品课程作为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必须保证课程的质量。但是,许多精品课程在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就忽视了对课程网站的维护,致使精品课程失去了先进性,文章分析了国家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人员、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运行与资源更新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精品课程;质量保障;更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61—03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与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9月,全国已有3147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每年的公示信息)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各院校也积极推动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已形成了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其中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已在网上向学生开放,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1]。但是这些精品课程资源如果在后期得不到及时维护和更新,精品课程的质量必然会得不到保障,因此,建立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的保障机制是保持精品课程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一 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现状

精品课程网站需要日常的维护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行。早在2004年教育部为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中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有关高等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站正常运行;并组织专家对照“年度自检表”和“课程建设规划”,参照技术检测结果对课程进行网上年检等。笔者选取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以下简称全国精品课程网http://www.jpkcnet.com)和各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2006年—2008年已经公示的1571门(部分课程未公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维护、资源更新和利用情况,其中2006年度358门,2007年621门,2008年592门,详细情况如下。

1 精品课程网站非正常运行情况

参照2005年7月15日全国精品课程网中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支持网站连通性检查结果,笔者将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运行情况分为两大类,即:非正常运行和正常运行两类。在调查的的1571门课程中,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共358门,非正常运行的课程有135门,占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37.71%;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共621门,非正常运行的课程有201门,占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32.37%;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共592门,非正常运行的课程有101门,占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17.06%。其中非正常运行的网站可分为找不到课程、系统维护中、权限限制、链接失效、内容出错五种故障。“找不到课程”指在全国精品课程网和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中均找不到课程链接或者链接均打不开的课程;“系统维护中”指在浏览时课程网站首页显示系统/课程正在维护中的课程;“权限限制”指在全国精品课程网未提供、或提供的用户名密码是错误的课程;“链接失效”是指全国精品课程网中的课程链接打不开,不能正常浏览,但是在学校网站内能打开的课程;“内容出错”指在全国精品课程网或学校网站内能正常打开的课程,但是课程部分内容或部分网页显示不正常的课程;“正常运行”指全国精品课程网及学校网站内能正常打开,并正常显示课程内容的网站。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在2006年的公示的35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支持网站中,找不到课程的课程有75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近30%;链接失效的课程数目是46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2.85%,然而正常运行的课程仅有62.29%,将近四成的网站已经无法使用或影响使用;2007年公示的62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找不到链接的课程有98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5.79%;链接失效的课程78门,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2.56%;正常运行的课程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67.63%,三成以上课程出现故障。在新建的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已经出现了66门课程找不到链接,占本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1.14%;20门课程链接失效,占3.38%;纵观这三年的精品课程的故障,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无法找到,或者是链接失效,而系统维护中、权限限制、内容出错这三类故障的相对较少。

网站的正常运行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述数据显示,各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现故障的数量,均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左右,这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2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更新利用情况

在全国精品课程网中,笔者从课程内容更新、公告更新、从未更新、以及经常使用等四种情况调查2006-2008年的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内容更新、公告更新指课程网站中的这些信息显示有更新,但是更新日期在课程评审期之后没有持续到现在;从未更新指课程网站中呈现的课程内容、公告信息或课程论坛、答疑解惑的时间停留在课程评审时期的课程;经常使用指课程内容、公告或课程论坛、答疑解惑中教师的回复等日期显示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课程。结果如表2所示。

2006年、2007年、2008年,这三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各项内容均停留在申报阶段,未显示更新的课程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50%以上;从申报到近期,经常更新和使用课程只占该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10%左右;除此之外,只有少数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评审后较短时间内有少量更新。只从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来说,远远不符合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的明确规定。各学科只有不断地加入新的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才能保持精品课程的精品风采。

二 国家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上述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现状看出,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出现故障的精品课程网站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课程内容更新情况不佳,这两大问题严重制约着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错位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是为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方便学习者的利用。但是大多学校和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学校提高知名度的一项指标,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只注重建设,注重专家的评审,而忽视了对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和后期维护,一旦申报成功,就不再对课程进行日常维护。有些课程在评审后随意更换域名或服务器,没有向相关部门提交新的课程链接地址,使课程成为一座信息孤岛而不能使用,造成了“重建设、评审,轻应用”的现象[2]。

2 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

教育部虽然颁发了精品课程的年检政策对未通过年检的课程将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并暂停其所在学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格。但是从全国精品课程网的内容来看,仅有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连通性检查的结果和高教司理工处发布的《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年度检查表提交情况通报》,这两个检查结果显示,国家级精品课程支持网站的连通性出现问题的课程有69门,未按要求提交自检表的学校有6所。以后年检的结果未见公示。因此,各学校和老师也放松了精品课程的维护力度。

3 精品课程的管理不到位

许多院校缺少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也没有规划部门或监督小组指导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使部分教师放松了对精品课程网站和精品课程内容的维护和更新。

4 缺乏技术支持

许多高校是委托公司或者个人开发精品课程,课程管理员不了解课程开发的技术,也不会处理网站突发事故,而学校的信息化机构又不可能为分布在各个院系的课程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使得教师与精品课程资源的管理脱节,造成了精品课程网站出现故障后却无人及时处理的后果[3]。

三 精品课程资源有效更新利用的保证措施

针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人、技术、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进,以保证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 加强人员配备

依据精品课程所涉及的人员,可分为课程教学专家、教务处(精品课程小组)、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等五类。课程教学专家是由教育部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专家小组,对精品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指导,以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高质量性。教务处或精品课程建设小组,要为教师开发精品课程提供指导和服务,并对精品课程的维护进行全程的监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时所遇到的技术性问题,降低教师制作精品课程时的难度,当课程出现故障时要及时协助课程管理员排除故障,当精品课程网站需要调整域名或服务器地址的时候,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4];课程教师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时候,要树立“精品为用”的理念,保证精品课程的顺畅运行、内容的完整呈现,并积极更新课程的信息资源,及时解答精品课程中学习者的疑问;学生要主动了解精品课程资源,积极使用精品课程开展学习活动,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精品课程的改进。

2 保证技术支持

精品课程需要网站制作、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

要采用新的网站开发技术,如采用DIV+CSS进行页面布局,规范精品课程支持网站的代码编写,减少冗余代码,加快课程网站的打开速度;使用统一标准制作资源,使课程网站内的视频、音频等内容规范化、标准化[5];另外,要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制作统一开发平台,方便进行维护和管理[6]。

共享技术方面,主要是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7],采用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为课程设置资源订阅功能,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推送服务。

信息安全方面。要构建安全防护系统,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运行,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并修补系统漏洞。

3 规范管理机制

国家和高校可从两方面加强精品课程的管理力度。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精品课程的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组织、视频音频的制作等给出统一的标准。二是破除精品课程的终身制,完善精品课程的年检机制,对审核通过的精品课程除了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外,还要有定期的年检,一旦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及时通知课程负责人,进行限期整改。

四 小结

从人员、技术、管理三个方面构建精品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共同促进课程网站的顺畅运行和及时更新,促进精品课程的长效发展。

————————

参考文献

[1][2] 韦巧燕.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J].高教论坛,2006, (2):57-58.

[3] 柯和平.精品课程高效开发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8,(7):9-13.

[4] 郭向勇,李文莉,莫民.略论教育技术中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4):21-24.

[5][6] 柯和平,陈锐浩.精品课程创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09,(3):107-111.

[7] 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58-60.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更新精品课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