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

2009-06-02黄立宏李勇军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精品课程

黄立宏 李勇军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特别是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与机制已成为高教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南大学积极探索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间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与策略,提出了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专业学会、高校职能部门等三种不同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5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高校、企业贡献各自的智慧与优势,共同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共享,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让广大学生受益。根据教育部文件,2003-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147门(含网络、军队)。然而,精品课程资源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网站访问率低、重复建设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盖面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的子课题之一,由湖南大学负责研究,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参与。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子课题组积极研究与探索,以不同课程为平台,提出了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专业学会、高校职能部门等三种不同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一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问题

当前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建设主要由课程建设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卓越电子等)共同建设,其它高校共享使用。公司主要是基于商业模式提供数字资源建设的软件平台,其它高校是一种零散的使用,没有参与数字资源的实际建设。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开放共享。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优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从校际间、校企间的共建共享来看,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

1 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机制,网络资源标准不统一,课程资源的获取性低

精品课程网站目前主要采用分布式发布,而课程网站建设方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间没有建立及时的更新措施,以致课程网站的无效访问度较高。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发布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2003到2008年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1],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2003-2008年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失败率统计情况

2 精品课程重立项、轻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内动力不足

部分精品课程在前期的立项、评审阶段投入较多,但在后期的资源更新及网站维护上却基本没有投入[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课程的课程资源陈旧、教学理念相对过时,质量下降。访问者在访问此类精品课程时,心中对其课程资源的优质性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

3 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意识薄弱,推广力度不够,课程影响力低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外的的精品课程知晓度很低,大部分教师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等集成网站比较陌生。同时,由于网络教育资源缺乏有力的版权保护措施,部分学校或精品课程建设者担忧发生知识产权的问题,于是对某些原创性资料采取限制措施,例如:在申报成功后撤下该部分资料或限制访问权限等[3]。

二 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实践探索

总结剖析了精品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后,为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子课题组选取了《工业设计史》、《大学文化及成人之道》及《高等数学》进行了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1 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湖南大学为依托,多所高校共建共享《工业设计史》精品课程。其中教育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课程建设的宏观调控,协调处理好参与课程建设的高校、企业与课程主建设方三方之间的关系(如图2)。湖南大学作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牵头学校,负责网站的总体规划与建设、更新、维护。包括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其他15所学校,提供《工业设计史》授课视频 、考试试题及授课教案等课程资源,并建立公共教学资源库。通过定期举行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各校教师的交流,教师在交流和借鉴中不断探索,使得课程资源建设不仅体现了主要建设高校的特色,更融入了国内其它高校的精华。并在课程网站开辟互动评价栏目,访问者可以和教师建立起即时的互动联系,实现精品课程的共同发展。

同时,湖南大学与微软、英特尔等国际著名公司和德国红点等国际顶级创意推广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制定课程建设目标、提供课程建设相关技术支持、提供优秀的企业工程师现场教学等。还利用三维建模的方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上经典的工业设计作品,使学生可以生动地、立体地进行深入分析。

此外,为确保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湖南大学建立了教学资源中心,由专门的机构对各课程网站进行统一管理,并建立相关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了课程网站建设、共享、优化的基本原则。如:对课程资源库的一些重要信息采取加密技术,避免其遭到破坏;设置双入口,满足不同宽带用户需求。与各联盟高校、联盟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加强课程的宣传推广,扩大课程的影响力。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授课视频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其课程网站一直在百度及谷歌“工业设计史”主题词搜索中名列第一,是国内最有影响的教学网站之一,通过网站点击率及IP地址统计,每年受益的学生达一万人以上,国内大部分高校共享了这一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

图2 基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框图

2 基于专业学会推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湖南省数学学会和湖南大学作为《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托平台,共建共享《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湖南大学为课程网站主要建设方,负责课程网站的总体规划与建设、维护等工作。湖南省数学学会组织建立《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联合体,综合该省境内多所学校的课程特色,通过提供授课视频、教案等方式共建《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如图3)。既加强了高校的区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对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本校以外的精品课程资源,大大推进了精品课程共享进程。

图3 基于教学专业学会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模式框图

3 基于高校职能部门推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湖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为依托平台,联合校内各院特色共建《大学文化及成人之道》。湖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作为《大学文化及成人之道》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承担方,由课程责任教授牵头,成立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院,例如岳麓书院、建筑学院等,都参与到该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如图4)。通过校内各学院的合作,该课程不但将岳麓书院深厚的人文底韵与湖南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密切结合,而且融合了各学院特色文化,使得学生不仅能认识、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精神相融。

图4 基于高校职能部门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模式框图

在进行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的过程中,课题组特别注重学习和吸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MIT OpenCourseWare)经验。在课程网站的再建设过程中,将建立与访问者的互动支持系统作为其重点项目[4]。有利于吸取访问者对课程资源、课程网站的意见,促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三 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几点思考

1 共建共享精品课程与教育行政推动及用户自发推动相结合

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共建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实现精品课程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激励措施。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应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辐射能力在整个评审指标中的比重,评审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2 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

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共享中因存储服务器、网站格式、课程资源类型等不统一所导致的问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应包括课程网站的设计规范、基本功能模块、网站的兼容性测试。同时针对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的存储及发布建立统一的基本标准。对视频等占用带宽较大的资源,应提供常见的适合不同带宽的版本,以适用不同访问条件的访问者[5]。建立监控机制,确保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能够长期正常运行。

3 处理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但在网络条件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很多情况下难以界定,积极推进共建共享资源必然带来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问题。没有相关措施,各高校的优质资源、特色资源很容易被复制,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对数字化资源进行集体保护措施研究,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传播,保障公众对所需资源的自由、便捷的获取,促进资源建设、共享、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4 强化精品意识,丰富优质资源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要做到“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影响力。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还应做到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教学课程,一流的教学研究,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丰富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提高共享程度、辐射范围与教学效果。课程网站还应开辟学习者互动支持系统,重视用户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用户参与建设。

四 结论

以控制理论为指导,改善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开环系统,基于不同主体或平台逐步建立闭环系统,走出目前建设的局限性,是实现精品课程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与机制。成立精品课程开放协作共同体是确保精品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的一种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使建立的优秀精品课程资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实现其价值,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和系统的工作。

——————————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

[2] 教材周刊聚焦组.怎么样?怎么了?怎么办?—专家、学者聚焦精品课程共享[EB/OL].

[3] 冯博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

(10):9-10.

[4] 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2-34.

[5] 王龙.创新推广理论视角下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J].中国远程教育,2005,(8):74-77.

猜你喜欢

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精品课程
《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及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
要善于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高中物理教学服务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