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方?

2009-06-01

百家讲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毕业毕业生大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去年年末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又给国内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雪上加霜。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5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495万和560万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怎样化解这一难题?

为何大学生就业难?

陈勇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但就我个人的经验与思考,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不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是“大学生抱怨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而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有许多大学生老想着在大城市工作,往福利好、待遇好的单位挤,对于私营部门或者自己尝试创业等往往并不感兴趣。许多工作,实际上你只要认真踏实地去做,持之以恒,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6~10年之内有许多的大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突出的成绩。

二、没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有的大学生混了四年,睡、玩、谈恋爱过四年,每门课是60分万岁,甚至挂科,多次补考。这些因为整天玩而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朋友们,要认真反思与检讨:当你们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聊天、夸夸其谈时,你们是否真正学到了在社会上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当你们花时间和精力在网上通宵聊天、通宵玩游戏的时候,你们想过毕业以后靠什么样的能力去找高工资的工作吗?当你们向学校要谈恋爱和结婚的权利的时候,你们问过自己你们毕业的时候靠什么样的能力让你们爱的人过上好日子呢?当你们在激动爱国的时候,你们想过毕业以后你们靠什么样的能力来保卫祖国呢?当你们你们总是埋怨社会不接受你们,埋怨一毕业就是失业的时候你们在学校里是怎么读书的呢?当你们每天得意地高喊60分万岁的时候,你们想过你们在人才市场被淘汰的可悲命运吗?

不是社会给不起大学生高工资,而是大学生朋友是否有真本事去拿。你是否思考过当你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上你是否写出流利的英文简历呢?能否熟练地运用电脑?能否真正地把大学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价值与财富?能否用流利的英文向外资企业的主管部门介绍自己呢?是否具备了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一些工作技能?

隐形就业,不如真就业

张晓辉夏琼

众多的毕业生至今未能就业,其一是与专业有关。高校人才培养总是落后于市场需求。当市场急需某种类型的人才时,高校便跟风设置对应专业。但等学生们苦学四年之后,市场已经饱和。其二,高校课程太过学术化、理论化,脱离实际,造成学生普遍精通理论,但动手能力极差,即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政府加大研究生招生扩招的力度、鼓励毕业生们面试攻读第二学位、去农村任村官和入伍,但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姑且称之为“隐性就业”。因为研究生和第二学位毕业后、村官期满和退役后,这些人终将要出来就业,还是要加入到不容乐观的就业市场。对于政府来说,隐性就业目前缓解了压力,但只会给下一届政府留下巨大的失业人群和压力。

难在人才循环周期长

文世奎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事实上,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

任何一个单位,特别是西部基层的乡镇,对于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公开坚持这样的观点,来也欢迎,走也欢迎。基层的个别管理者,是计划经济时代成长出来的工作人员,与现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意识上确实有一些脱节。这些差不多就要落伍的人才,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最大的难题。人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也有一个循环周期的问题。循环周期越长,经济效益就越小,循环周期越短,经济效益就越大。很多基层的管理人员,对大学毕业生的周期性的循环,认识不到位,从而,大学毕业生就遇到了一些就业环境方面的微观性的不应该是难题的难题。

就业难乃多重原因使然

袁晶

一、价值观的冲击,由原来什么都以学习为标杆到现在的全面发展,学子们要么活跃在各种公共场所,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要么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对社会关系的深感头痛,功利、腐败的价值观让学生们偏激,并没有综合健康发展。

二、社会大环境普遍浮躁,大学生也变得浮躁、功利,过度追求物质,很少有同学静下心来做学问。专业功底不扎实,用人单位自然难以接受。

三、心态。大学生本身并没有多少创业激情,外在的环境又给创业增加了不少阻力,创业只有极少数人尝试,但失败率之高足以吓退后来者。就业机会并不少,但大学四年花的应该花的钱和不应该花的钱足以让学生们拒绝薪酬不高、面子不足的工作。

大学教育难辞其咎

吉朋晓

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中,大学教育定位混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现在的大学,实际上就是按照精英教育原则来教学的。比如,它的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而非操作技能。然而,由于大学教学水平和条件实在有限,近年来大规模扩招又导致生源质量下降,这所谓的“精英教育”根本不足以使大学生们成为精英,也就是研究型或管理型人才。

大学教育,应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这两个定位哪个更适合当代中国?看来还没有定论,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大学,既要做精英教育,又要做大众教育,结果做出来什么都不是。

2009年第七期话题:是谁让中国不高兴?

13年前,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籍曾震动西方世界;13年后,这本书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横空出世,呼吁中国须准保与西方全面摊牌,“有条件决裂”,甚至可以“持剑经商”。此外,书中的一些激烈观点,比如“打破西方围堵”、“正视内政愤懑”、“呼唤高尚集团”、“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痛责龙永图、厉以宁、林毅夫、王朔、李银河等“当红精英”,都再次引发了关于民族主义的广泛争议。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民族主义情绪抬头现象?中国人到底应该怎样看世界?如何以自信、理性的方式审视自己和别人,并给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定位?欢迎您来稿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毕业毕业生大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至善
毕业季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毕业歌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如果我毕业了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