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汉语拼音方案
2009-06-01暴拯群
百家讲坛 2009年10期
暴拯群
五四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汉字是旧文化的载体,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而且难写、难认,是封建统治者垄断文化的工具,也是导致中国发展缓慢、积弱贫穷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彻底打倒,代之以拼音文字。这种观点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那么,汉字最终会被拼音文字取代吗?大多数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事实上,自清末以来就不断有人设计拼音方案,其中重要的有四种。最早的是卢戆章创制的“中国切音断字”,用“两字合切即成音”的方法,仿拉丁字母笔形制定字母55个,于1892年出版《一目了然初阶》,次年出版《新字初阶》(两书都最是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在厦门一带推行十多年。1906年后,字母改用汉字简单笔画,韵母居中粗写,声母各按四声细写在韵母的四角,增订为官话、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广东6种。1900年,王照仿效日文假名,采用汉字简单笔画创制“官话合声字母”。有韵母12个,称“喉音”;声母50个,称“字母”,以北京音为标准专拼白话,曾在北方推行十年。1910年,因《拼音官话报》触犯摄政王,被清廷禁止传习。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了“国语罗马字”。即用拉丁字母(也叫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一种方案。方案特点是用字母变化表示声调。1931年9月,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推出了“拉丁字母新文字”,也叫“新文字”。为别于其他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又名“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也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一种方案,与“国语罗马字”的区别是不标记声调,而分标尖团音。
此外,还有一些方案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创制和推行这些方案的人虽然满腔热情、不遗余力,但这些方案时至今日都已烟消云散,不但未能取代汉字,甚至连知道这些方案名字的人也寥寥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