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大学不是衙门

2009-06-01刘浩兵

百家讲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蔡元培校长大学

刘浩兵

1919年5月3日,一张召集所有北京大中专学校学生代表的通告贴在了北大校园内,宣布了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内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晚7点,湖南籍北大学生易克嶷主持了会议,他激情洋溢的演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并当场宣布5月4日下午召集所有北京大专学生举行群众大会,示威游行。

历史终将不能遗忘这个凝重日子——公元1919年5月4日,不能遗忘这场声势大的学生抗议游行及其引发的举国上下的狂飙运动;后人不能遗忘这场运动风暴的漩涡中心北大与北大的开创者——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风云人物——

在蔡元培出任校长之前,北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而是一个不堪入目的丑衙门。这里根本没有多少学术氛围,很多教师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员,被称呼为“老爷”、“中堂”。他们保守陈旧,拒绝接受新的思想,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学生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也是上行下效,很多官僚与富家子弟们奢侈挥霍,有的学生一年花5000银元。有钱的学生对读书兴致全无,除了喝花酒、捧名角、打麻将,就是逛妓院。当时,和平门外韩家潭一带的“八大胡同”就是北大学生与老师经常光顾的地方。据曾为北大学生的顾颉刚先生后来回忆说:学生中还流行着一种“结十兄弟”的风气,那就是十个意气相投的学生结拜为兄弟,谁若是毕业后当了大官,其他九个人就有福同享,顺势捞个一官半职。若是买官来做,那么钱就由十个人均摊。学校培养出的并不是国家栋梁,而是一批贪官污吏。

此前北大曾有三位校长。第一位是严复,这位曾经翻译过《天演论》、《原富》等西学名著的学者担任校长后大失所望,发现校长的工作原来如此繁杂,不久就辞职了。第二位是章士钊,他上任后感觉自己太年轻,还应付不了那些老教授,也黯然而退。再一位就是著名的数学家浙江人何燏时,他任职一年后就被风潮卷走了。无奈之下,北大校长就由工科学长胡仁源暂时代理。1915年冬,北洋政府议员提名推荐了蔡元培,教育总长范源濂就正式邀请蔡元培回国出任北大校长。这位15岁就中了秀才的前清进士,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后又赴法从事在法中国工人的教育和服务,并推行留法中国学生的工读计划。1916年9月,一封北大任职也飞来,蔡元培才动身回国,从此开始了他的北大改革之旅。

这位富有改革、民主精神的教育家于1917年初刚到北大就给这所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鲜活的气息。到任当天,校役们依照礼节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欢迎时,蔡元培却非常有礼貌地鞠躬还礼,由此全体师生对这位新校长刮目相看。

1917年,在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就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即将轰轰烈烈地展开。他宣称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者”而不是为了“做官发财”。北大之所以会出现学法科多,而学文科少,理科更少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有“做官发财”的思想。他极力奉劝众人说:“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业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此,他大声疾呼教育救国,号召学生们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做官发财的幻想在北大消逝,蔡元培也深信北大将有一番新的气象。

然而,蔡元培纵有雄心壮志,也不能将这片官僚之地即刻变为自由民主之园。浓重的官僚氛围,使蔡元培的改革步履维艰。这位深受西方民主教育思想熏陶的教育家并没有因此退却,依然昂首阔步于改革之途,他首先拿学校的衙门式体制开刀。在他的主持下,1917年北大全校的最高立法以及权力机构——评议会成立了,这排除了此前学校事务仅仅掌握在校长、学监主任和庶务主任手里的做法。一批教授、学者如陈独秀、胡适、张大椿、黄振声、孙瑞林等都列入了第一届评议会的名单。教师们纷纷参与学校事务,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门被缓缓打开。接着他又将北大农、工、商三科与原有的专科学校合并,仅留下文、理、法三科,这样既节省了经费,又有重点地对学科建设进行了加强,北大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蔡元培深知仅仅这些远远不够,为了提倡学术民主,他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充分展示了“万派争流,同归大海”的宏伟气魄。不管什么学派,不管什么主义,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允许他存在。对不同主张的教员也无分新旧,允许其自由讲学,让学生进行自由鉴别和选择。对此,他在1919年3月18日给林琴南的公开信中,声明了自己的主张: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在此方针的指导下,一大批滥竽充数的教员被清除,各派著名学者齐集北大,有当时主办《新青年》,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力倡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还有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李大钊,也有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留美学者胡适,更有身穿马褂、拖着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因国学功底深厚而登上了北大教坛。此时各种新思潮也向守旧思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新的社会浪潮风起云涌,竞相传播。各种新团体、学会和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比较有名的是李大钊、邓中夏主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学生傅斯年、罗家伦主办的“新潮社”。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习惯专制、好同恶异的社会里,蔡元培这种容纳异己的民主作风和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开创了一代新风。他的北大是兼容并包的北大,各种思想、各种声音都可以并存,是一个多元、开放、宽容、民主的大学,超越了单纯的党派观念和“革命棋子”的狭隘性,不仅造就了傅斯年、罗家伦,也培养了高君宇、张国焘等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蔡元培先生重塑了北大,也重塑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蔡元培身为北大校长,还做了一件震惊天地的事情,那就是招收女生。江苏籍女生王兰勇敢地向蔡元培提出了入学请求。因为入学期限已过,蔡元培同意她入学旁听。两天后,她便到校听讲,成了北大第一位女学生。在“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步不同席”的守旧思想弥漫的年代里,这一举动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教育部震惊了,立刻前来责问。蔡元培力排众议,声称学制上并没有说专收男生,倘若有女生报名,那就要录取;若考试及格了,就准许其入学。到1920年,北大陆续招收了八位女生。这件事情一时轰动了整个北京城。

自从蔡元培改革以后,学校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讲演会、辩论会经常举行,思考和讨论之风盛行一时,学生的气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打麻将、喝花酒的越来越少了,研究学问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越来越多。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了。据统计,五四前夕,在北京的大学生中受新思潮影响的学生大概占了全体学生的五分之一,而北大是其中之翘楚,这批人作为最活跃的团体积极地传播新思想,终于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学生运动的发源地。

1919年5月4日波涛汹涌的示威浪潮触怒了当局,政府出兵逮捕了32人,其中有20人是北大学生。面对政府、教育部的巨大压力,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积极营救,声称“为要求释出被拘留诸同学,鄙人愿负完全责任”。五四的洪流一直涌动,这时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罢工、罢市、罢课的风潮此起彼伏,北洋政府迫于巨大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当学生们重新回归北大,面对早已伫立多时迎接他们归来的蔡校长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感激,禁不住痛哭流涕。

此时的北大已经成为反动势力众矢之的,他们把学界的所有举动都归诸蔡元培一人,教育部也声称此次运动是“学阀操纵,学匪干政”,召开紧急会议,主张解散大学,并将蔡元培革职查办。无奈之下,蔡元培于5月9日向大总统和教育总长提交了辞呈,当日清早便踏上了离京南下的火车。

尽管蔡元培已经离去,但他作为真正大学的领袖所带来的精神传统却得以延续,那种流淌在大学中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已深深浸透进近代大学的精髓,浸透进每个学子灵魂的深处。

中国有了个蔡元培,中国有了个北大,中国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透过历史的云烟与时代的沧桑,让我们回到现实来审视今天的行政化的大学、职业化大学教育,关注当下无休止的大学评估、每况愈下的大学生就业,我们的大学里还有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改革家吗?还有一批大师级的教授与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大学精神吗……五四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日渐缺失的真正大学教育也恰恰成为这个文化危机时代的永恒诉求。

猜你喜欢

蔡元培校长大学
蔡元培借衣服
至善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