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化学教学更有趣
2009-06-01张彩
张 彩
摘要:教师运用课堂技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那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化学课堂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优势, 才能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魅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趣味
作为初中化学老师,也许你的课堂结构非常合理,也许你的教学过程非常具有启发性,也许你在讲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循序渐进,把知识点讲解得非常透彻,但如果缺乏趣味的话,你的教学效果不可能理想。初中生属于很容易情绪化的青少年,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波又一波的“读书无用”的言论,面对当前的 “拜金主义”的冲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变得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一、善用演示实验教学营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趣味性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一知识点。我就增加了两个演示实验。
实验一:用酒精灯分别加热空纸盒和盛有水的纸盒。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空纸盒能燃烧,而盛有水的纸盒却不燃烧。有好些学生惊呼“好神奇呀”,继而产生疑问:火是直接烧在纸盒上,为什么里面装了水的纸盒就不会燃烧呢?学生开始争论原因。我不理会,趁他们又好奇又疑惑不解之时,我又做了第二个实验:
实验二:把手帕装入烧杯中,把酒精(已按一定的比例勾兑好浓度)倒入烧杯中,然后用坩埚钳把手帕取出来。
老师:“如果用火点燃了会怎样呢?”
学生1:手帕会变黑;
学生2:手帕会烧焦;
学生3:手帕会烧烂;
学生4:手帕可能会烧成火烬;
……
老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手帕到底会怎么样呢?下面请看实验。
我请化学课代表上讲台点火,课代表因害怕点了几次才点燃,手帕燃起了熊熊的火苗。我请一个学生靠近摸一摸这火是不是假的,那个学生一摸,大呼:“是真的大火!”我还请靠讲台的同学说一说感觉,他们都感觉到热了,过了一会儿,火慢慢地熄灭了,但手帕还是安然无恙。
学生看到这些奇观,个个处于兴奋状态中,争先恐后试着解释有关现象。这样有趣的演示实验,既解决了燃烧的概念又为下面探究燃烧的条件作好了铺垫。由此可见,演示实验突出趣味性,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革新实验,营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趣味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许多实验,设计安排合情合理,而且紧紧抓住基本原理。但在教学中做一些改进革新,则会增添初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中“防止试管炸裂”这一知识点,如果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学生注意这一问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但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引起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其实,他们也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我们不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故意做违规操作引起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先撤酒精灯,慢慢地撤导管后,水槽中的冷水倒吸到热试管中,引发炸裂。”
当学生明白了是因为热量传导不均匀引起的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引起了兴趣。
三、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单纯的知识理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且学习效果也不好,不能让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平添一些故事,这在教学中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学生最难想像的“离子”时,在学生理解了“稳定结构”的概念后,我就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来描述:氯原子和钠原子就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大家都想达到“稳定结构”,但“两国交兵,固有得失”,最后的结果是“强者胜”。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想抢对方的七个电子来形成“稳定结构”,对于“他”来说,力量很薄弱,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力量很强大,只差一个电子就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当两“国”相遇时,双方便发生了争夺电子的战斗,但这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力量强大的氯原子将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俘虏”了。结果,两“国”却各得其所:双方都形成了稳定的结构,钠原子变成了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原子变成了氯离子,带负电荷。最后,双方靠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
生活需要乐趣,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需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应多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提高自己语言的科学性、简洁性、趣味性,才能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魅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