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真情流动
2009-06-01刘占林
刘占林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用情感来打动学生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营造相关情景、进行激情朗读等方法来打动学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育;情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文章具有感染力的基本手段。实现语文熏陶最佳效果的最得力措施就是“披文入情”、“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如果能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改变和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形式,让语文教学流动着涓涓的真情呢?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为牵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周总理,您在哪里》这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啜泣之声。她说她那份教案是用泪水写成的,想到周总理日夜操劳、想到总理关心人民疾苦,到临终时还关照要把他的骨灰撒到大江南北,她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于漪把这样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带到课堂上,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教材,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
二、营造相关情景,以境生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综合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如:
我在教《周总理,您在哪里》这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够准确领会人民对周总理的景仰缅怀之情,渲染课堂气氛,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情境。上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学生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接着,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里。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一张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制造了课堂肃穆的氛围;一席动情的话语,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让学生置身在庄严、肃穆的教学氛围中,感受、领会、获得课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增进
对课文的理解。
三、激情朗读,表现真情
优美的范读,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与文本的作者一起赞美、一起憎恨、一同欢笑、一同悲愤。
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时,首尾两段,我抓出“轻轻的”、“悄悄的”读出作者对康桥淡淡的离愁别意,中间几节诗句,极力表现康桥风景的怡人美丽,表现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使学生深深沉浸在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情感之中。
当然,除了朗读之外,教学语言还包括许多的方面,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简单的示意,只要是包含着教师的感情的,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用教学语言,以富有情感的、生动形象的、美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喜欢学、愿意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是不能代劳,更不能一手包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 借助音乐,营造学习氛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境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先播放这一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2. 利用视听媒体,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境深远的思想来感染人的。因此,阅读教学时,如果能让作品中描绘的画面形象通过试听媒体(多媒体)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运用头脑风暴——讨论、交流的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和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语文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毫无起色。要改变这种状态,运用头脑风暴,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模式。“头脑风暴”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商业探讨问题的方式,它可以把课堂和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探讨、讨论的形式,自主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
4. 举行游戏、竞赛,活跃课堂气氛。竞赛能激发孩子的斗志,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游戏能使人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做起事情来自然事半功倍了。因此,在课堂中多采用比赛的游戏形式如:名句背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文学常识比赛、课文剧表演等,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让他们学得更富有激情,理解得也更深,记得也更牢。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动”起来,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才能凸现学生这一主体。语文课是生动的,它应该是师生同构生成,既有激情飞扬讲演,又有铮铮有词的辩论,既有读书时的宁谧,又有听课时的会神。情动而辞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让语文教学流动着涓涓的真情。这才是人文熏陶下
的语文教学的走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新课程改革,教师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