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2009-06-01魏秉芬

作文周刊(教师版) 2009年44期
关键词:齐宣王仁政王道

魏秉芬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并得到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了他“好辩”的风格、“能言”的特长,游说诸侯,批驳论敌,议论风发,纵横捭阖。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散文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孟子》专题单元的教学研究,我深刻感悟到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曾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齐桓晋文之事》叙述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进行的一次关于“王道”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而且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步步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将其付诸实施,但这主要归因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主张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但《齐桓晋文之事》却写得很有特色,不仅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且孟子在游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超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的:

第一步: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第二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情加以阐发,并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实施“王道”的基础。

第三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

第四步:先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列举了“霸道”的危害性,进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接着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彻底打破了齐宣王的幻想,然后以邹楚之战为喻说明“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的道理,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最后以“天下归心”的美好前景来说明行“王道”必胜于天下。

第五步: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只要做到了这两点,老百姓就会归顺,犹水之归于大海。

以上五步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有力阐明了孟子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诸侯纷争愈演愈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要对这些崇尚“霸道”的君王讲“王道”,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孟子一见到齐王就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创作的音乐,而是世俗之乐,可见谈话的开始有些不投机。齐王立即变了脸色,当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大家知道,儒家是主张先王之乐而反对世俗之乐的,齐王这样说无异于把自己与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可见当时气氛的紧张。然而孟子却提出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可以说是出其不意,观点新颖。“好乐”与国家的治理紧密相关,“今之乐”等同于“古之乐”,这让齐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迎合了齐王的心理,从而缓和了谈话的气氛,所以齐王忍不住问:“可得闻与?”然而孟子接下来并没有谈“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异同,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以谈“快乐”为由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自己预设的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既然齐王已经同意了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孟子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了自己想谈的话题——仁政。孟子就是这样牵着对方的鼻子,巧妙地转换话题的。

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在论辩时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过,《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个比喻。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在《孟子见梁襄王》中,孟子同样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不嗜杀人而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如“禾苗雨露”,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孟子用喻不仅多而广,而且比喻手法富于创造性,往往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又妙趣横生;同时孟子的比喻还富有想象力,通过与对比手法相结合,以一些超乎常理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四、善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

除本单元四篇文章中典型的对比手法外,其他我们熟知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这样的对比论辩尖锐深刻,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了孟子“锋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

总之,孟子熟练地运用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他论辩的目的,也形成了他的论辩艺术。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学习《孟子》专题的过程中,总能不断地受到他旗帜鲜明、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说理透彻等论辩特征的震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

猜你喜欢

齐宣王仁政王道
古代音乐典故
埋个将军
齐宣王好射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齐宣王好射
微趣图
滥竽充数
孟子说仁德
一摸就得要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