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人民与渡江战役
2009-06-01葛仁娴
葛仁娴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60年前,蚌埠市的人民全力以赴投入渡江战役支前工作之中,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向全党全军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战略任务”。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国民党残部退守江南。为加速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令渡江总前委指挥二野、三野及四野一部渡江南进,解放京沪杭地区。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淮海总前委时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邓小平任书记。1949年2月11日,党中央明确指示渡江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与总前委直属中央”。
蚌埠市地处解放军南下的重要通道,是我军的渡江跳板和支前基地。因此,1949年初蚌埠刚解放时,解放军的一些大机构及重要领导人便云集蚌埠。中共中央华东局、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军区、华东支前司令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及所辖七、八、九兵团、江淮区党委、江淮军区等先后移驻蚌埠。到蚌埠的领导人有渡江总前委成员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政治部主任舒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钟期光、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刘瑞龙、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和政委谭启龙、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特纵司令员陈锐霆,原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傅秋涛、副司令员曹荻秋、政委宋任穷、副政委陈丕显、秘书长梁竹航,江淮军区副司令员饶子健、梁从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光池、参谋长赵汇川等。
3月底,总前委拟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渡江战役的规模空前巨大,支前规模也是空前巨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分的后勤保障,是作战胜利的保证。总前委遵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除领导全军进行思想、政策、军事各项准备外,还领导华东支前组织,对支前工作做了统一部署。
蚌埠市党政军第一把手,都在华东支前司令部全力支前。市军管会主任曹荻秋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副主任陈国栋任华支粮食部部长,中共蚌埠市委书记李世农在“华支”协助曹荻秋工作,市长万金培任“华支”第二办事处主任,带领1000名干部及2个民兵团住在滁县,开展江淮一、四分区支前基地一切工作,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梁从学任“华支”交通部部长。
1949年2月13日,刘瑞龙、傅秋涛来到蚌埠,他俩与曹荻秋商定,2月19日至23日在蚌埠召开江淮地区支前动员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江淮区党委所辖一至五地委,蚌埠、合肥2个市,江淮区党委和江淮军区直属部门的负责人。曹荻秋作了动员报告。他说:“支援大军南下,是压倒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切服从支前,支前任务等于军事命令。”会上通过了《江淮地区全力(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的决议》。
2月14日,华东支前司令部在蚌埠召开会议,研究渡江支前后勤保障问题。决定抽调2000名干部,组成4个工作团,配合各级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筹集粮秣等军需物资;全力抢修道路,恢复交通,组织支前队伍。
2月25日,市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落实华东支前司令部会议精神,决定成立市支前委员会,立即投入支前,主任张灿明,副主任倪柏年。同时,成立市军管会支前办事处。主任倪柏年,副主任张立轩、刘致中。下设行政秘书、民力动员、粮秣科,支前粮站、煤站,负责全市支前任务的完成,实行24小时办公。粮秣科的同志深入到皖北、豫东的许多县,催调粮、煤、柴草。民力动员科的同志与市工筹会和各专业工会、市辖各区联系,组织民力。办事处的领导和行政秘书科的同志吃住在办公室,上传下达,遇事及时研究解决。过往部队到达蚌埠后,他们更是不分昼夜,随时到支前粮站、煤站领取粮、煤。仅三四月份,支前粮站就支出粮食192万公斤。
此外,还成立市支前政治处,主任冯舜华。下设绘画、文艺、宣传组。绘画组在支前动员大会的会场和大的抢修工地,都绘制了支前宣传画。文艺组组织文艺宣传队,到抢修工地演出活报剧、快板等文艺节目。宣传组派宣传员到抢修工地采访,利用土广播,及时广播好人好事,同时还编印《支前快报》、《抢修快报》。
3月3日,市委、市政府在体育场举行了各界人士5万人参加的“庆祝蚌埠解放,支援渡江战役”大会。张灿明、倪柏年号召全市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帮助解放军运子弹、运粮草,抢修公路、桥梁,支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江南!解放全中国!
接着市军管会、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干部大会,张灿明再次进行支前动员,他说:“当前的任务,是全力支援前线、恢复发展生产,支前是第一位的,生产与支前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生产必须无条件服从支前。”
蚌埠市辖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以及市总工会筹委会及各专业工会、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市妇联筹委会、市工商联筹委会等,也都分别召开了支前动员会。
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干部和职工学习政治时事,开展“支前就是本人应尽的义务,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军解放江南,解放全中国”的热潮。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全市掀起拥军支前高潮。参加支前的工人们,订互助公约、奖惩条例,开展支前竞赛活动,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渡江支前工作之中。
淮河大铁桥在国民党逃离蚌埠时被炸毁,致使津浦铁路中断。由于桥体毁坏严重,短时间难以修复,为确保解放军顺利南进及军用物资运输,总前委和华东支前司令部决定在淮河上架设浮桥。此决定除通知蚌埠市委、市政府外,刘瑞龙还写信给宿怀县委书记汪冰石,要求宿怀县给予全力支援。
架设浮桥主要用木帆船。华东支前司令部船管部征集淮河上的船只,共征得木帆船3131只,从中挑选船体质量较好、载重量大的554只木帆船用于架设浮桥,其余船只用于支前运输。为确保浮桥质量和架设进度,由华东支前司令部船管部副部长王南廷带领150名技术人员做技术指导。同时还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组织10个架桥小组,分为找锚、开桥、修理3个班,日夜施工;二是成立浮桥抢修科,抢修人员准备了小划子和修复器材,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三是成立渡河指挥部,由二野、三野、华东支前司令部派代表组成,负责统一协调渡河事项,具体安排部队民工及军用物资有计划地通过浮桥。
在征集来的船只中,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用于架重浮桥,载重量在10吨左右的,用于架轻浮桥。架桥船只及人员是半义务性的,不发工资,船民成人每人每天发3公斤粮,小孩1.5公斤。在淮河上共架设了7道浮桥。其中2道重浮桥,4道轻浮桥,1道浮桥供抢修铁路大桥使用。
陈毅十分关心浮桥的架设。他请了一位苏联桥梁专家到蚌埠,与他同住交通别墅(当时是市军管会交际处),共同探讨架浮桥的有关事项。接着,他又在刘瑞龙的陪同下,亲自到淮河岸边察看架设的浮桥。当他看到浮桥已架好,大军顺利南下时,十分高兴。
淮河浮桥在支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浮桥南下的解放军及民工有50万人、炮车2040辆、汽车3309辆、马车24240辆、平板车613200辆、武器弹药50536吨,还有其他大量的军用物资。
当时,津浦铁路及多座桥梁毁坏,蚌埠通往外地的几条公路路面损坏,蚌埠对外的长途电话中断,必须尽快抢修。铁道兵团三支队、市军管会铁道部、公用事业部、邮局、电信局等都派人参加抢修,蚌埠市动员了3万多民工,淮南市也派出1个工程队支援。抢修工具不够,市支前办事处与市辖几个区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向居民借了大批的筐、扁担、锹、锨等工具。
铁路方面,主要抢修小蚌埠至固镇段、蚌埠至嘉山段、嘉山至滁县段、淮南至合肥段的铁路和浍河、嘉山等6座铁路桥。新建9公里长的铁路和小蚌埠火车站。任务最紧最繁重的要算是抢修一座全长70多米、高7米多的5孔横跨山涧大桥,此桥毁坏严重。抢修队的同志吃住在工地,日夜不停地抢修。在尚有薄冰的天气里,拉大锯的工人赤背拉锯,大汗淋淋。打大锤的工人,许多人手被磨破甚至渗出血,依然是干劲十足。抢修队的同志主动延长工作时间,经过奋战,使大桥很快恢复通车。公路方面,主要抢修宿蚌、合蚌公路。水路方面,新建蚌埠轮渡码头。通讯线路方面,抢修了蚌埠至固镇、固镇至宿县、蚌埠至合肥、蚌埠至嘉山、嘉山至滁县的长途电话线路。
抢运军用物资,最主要的是运输军粮。先将皖北、豫东的军粮运到蚌埠,再由蚌埠南运至滁县、浦口。煤炭,调运的是淮南煤。柴草,一部分是皖北的,一部分是苏北的。
蚌埠市动员了民工25823人参加运输。为增加运力,三野后勤司令部调军车数十辆,“华支”船管部征用轮船9艘、驳船35艘、木帆船2000多只。运粮船按部队的建制编组,5艘船为一组,4个小组为一排,4个排为一连,4个连为一营,2个营为一团。地方参加运输的有汽车50辆、平板车1739辆、牛车152辆、马车52辆。短途运输,肩挑、人抬更是不计其数。计运军粮3500万公斤、煤炭1500万公斤、柴草6000公斤。
在大量军用物资运输过程中,工人们干劲都很大。码头工人房本文回忆说:“解放后我们工人翻了身,支前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要帮助解放军打过江南去,解放全中国,才能保得住我们长远翻身。”平板车工人王玉田到固镇运粮,家里不幸失火,可他从固镇回蚌埠后,什么也没说,又动员几个平板车工人一同出发了。在支前中,共计搬运武器弹药950万公斤,其他军用物资8000万多公斤。
渡江战役中,大批解放军民工经蚌埠南下,时间集中,人数众多,有29.2万余人需经蚌食宿。这个数字,相当解放初期的蚌埠总人口。这一任务对蚌埠人民来说,压力是相当大的。于是全市总动员,小蚌埠区为部队准备了烧草、铺草30万公斤,腾公房、让民房6404间,老百姓帮助解放军砌炉灶,并借出床、席子、袋子、锅、水缸、菜板、菜刀、面盆、蒸笼等生活用具1万余件。为便于部队联络,市支前办事处在火车站和轮船码头设立联络站,市区主要街道设免费茶水供应站,市辖5个区设支前饭店12个,供零星过往部队用餐。据统计,过往部队有67816人在支前饭店用餐。
为给部队增加补给,蚌埠市还新建了江淮被服厂,招收缝纫工150名,为解放军赶制单衣4.3万套、子弹带7.4万条、军用符号40万个。市辖区还组织妇女做了大量的军鞋。宝兴面粉厂为部队供应面粉44.25万公斤,生产马料65万公斤。宝兴修配厂为部队装配步枪1000多支,还装配了一部分火炮。
市政府组织慰问团,冒雨慰问解放军。他们携带慰问品共57麻袋。其中有锦旗33面、慰问信462封、慰问品8562袋。袋上绣上精美的花或字,袋内装有牙刷、香烟、肥皂、水果,有的袋内装枣子、花生、栗子,袋上绣着“早胜利”三个字。
大军过江后,市委、市政府、铁路、邮电、航运于5月分别召开了支前庆功会,评出市先进集体20个、功臣801名(分为1-5等),其中一等功26名,市委、市政府对各功臣发给了奖品。华东支前司令部对架浮桥的支前船只船民发给“淮河船桥光荣复员证”和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
华东支前司令部为抢修淮河铁桥牺牲的潜水队队长王吉珍和刘建国、李鸿顺、周福贵、周建斌、任武志等6人追记支前特等功。铁道兵团三支队追认他们为烈士,并在淮河铁桥南端建立了烈士纪念碑。蚌埠人民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