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说女子不如男

2009-05-31徐新明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脑能力数学

徐新明

世人认为女性比男性的数学天赋差,这是社会世俗的偏见,实际上人的大脑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另外,人类大脑的活动以及所作出的决断能力,其中不乏有相当部分是在盲目褒扬男性、贬低女性,而女性们却很少知道自己在“蒙受着不白之冤”。

女性的数学成绩不胜枚举

的确,数学精英群体男性占绝对多数。在美国,1993年至2002年间,获取数学博士学位的女性仅占27%。2008年还不足29%。就各大学的终身职位而言,女性数学教员仅占19%。素有数学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菲尔茨奖的得主中,女性为零。

而在全美大学入学适应性考试的数学考试方面,根据对取得700分以上的未满13岁儿童为对象的调查表明,取得这一成绩的男性与女性的比率为13:1。参与调查的专家由此而普遍得出这样的结论:男性的数学能力远远优越于女性。

然而,上述13:1的比率只是1983年的数据。2005年,这一比率已普遍缩小为2.8:1。由此可见,男女之差正在从根本上发生质的变化,只是在短期内还不会变化太大。全美数学协会曾以在数学领域获取优异成绩的青少年为对象,做了一次寓意深远的调查。调查公布了在过去20年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和高等数学比赛等若干著名的数学大赛中各届参赛选手的具体成绩,并作了国际性比较。

在高等数学大赛中,过去16年间排名在前25位的选手中,有11名为女性。其中除8名美国选手外,其余均为外国选手。而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中,来自保加利亚、德国、俄罗斯的选手中,各国总计女选手分别为21人、19人和15人。而美国参赛的女选手仅为3人。1988年以来,保加利亚参赛并获得勋章的数学女精英年均为美国参赛女性的2倍,而俄罗斯的女数学精英选手则为美国的3倍。

因而,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数学能力是否会有显著提高,无疑都会深受本国的社会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样,女性数学成绩和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社会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负责调查研究的威斯康星大学的马茨教授如是说。

流言蜚语仍在误导舆论

调查显示,高等数学竞赛中几乎所有的名列前茅的选手,都不同程度地系统地接受过解决数学难题的课外训练。这些佼佼者不仅天生具有数学才能,而且能抓住任何点滴课余时间学习和钻研解决数学课题的各类方法和技巧。在那些女性的数学成绩普遍低于男性的国家,有些人认为女性热心数学似乎颇有“大逆不道”之嫌。而只有她们的数学才华确实锋芒毕露时,才会吸引住知音们的眼球,幸运者才有可能被发掘出来。但这样的伯乐毕竟是少得可怜。

研究还显示,社会世俗是影响女性数学人才的重要外因,而作为内因的大脑自身机能也会对女性的数学兴致发挥产生作用,并施加强烈的影响力。2007年的一项调查指出,所谓“女性的大脑空间把握能力低于男性”的惯常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能对所有女性一概而论。与那些空间把握能力出色的女性相比,许多男性的空间把握测试成绩甚至也会低于女性。调查报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男女都存在空间把握能力优劣的群体。不存在什么绝对优势。

美国史密斯大学的拉卡教授针对“女性数学能力天赋差”的奇谈怪论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掌管喜怒哀乐等正常情感的大脑前带状区域,会根据所处的纷杂环境而不断产生对应各种情绪因素的激烈变化,而大脑高层部位的视觉区域和作业记忆区域此时却处于不活泼状态。实质上,仅因为社会世俗偏见的流言而产生不安感或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形成以讹传讹的误导,同时也无形中蔑视了空间把握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外因感性活动的程度这一重要因素”。

多年来,教育界一直沿袭着“男女之间数学天赋与生俱来”的陈腐观念,现在真的到了反躬自问的时刻了。这一论调是否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论据?毋庸置疑,男女之间之所以会存在数学差别,社会影响不仅是重要因素,恐怕大脑工作机能一直被误认为存在生理差异也是不容小觑的内因。

猜你喜欢

大脑能力数学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