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类作文写作指导

2009-05-31彭海洋

高中生·天天向上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底蕴历史

彭海洋

本期主题:备战“历史文化”类作文

编者按:近年来,要求教育青少年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9年高考的命题者可能会对此加以关注,考生对此应有所准备。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本期的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思考,思考之后有所收获

所谓“历史文化”类作文,就是将命题放在一个广阔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层面上去审视、对比、碰撞:以历史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以历史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以历史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考查考生的哲理思辨与文化积淀等。

写作“历史文化”类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构思:在思接千载中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

写作“历史文化”类作文应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考生在构思时应思接千载,写出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等)的文章。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作问题,考生如写“整体与局部”这一角度,可引用“横石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写作“物以稀为贵”这一角度,可引用“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等诗句;写作“距离产生美”这一角度,可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

立意:在哲理思辨中闪烁动人的理性光芒

“历史文化”类作文的立意除了要鲜明、准确外,还应具有思辨性,这就需要考生对命题材料进行深入开掘,全新解读、辩证分析。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命题者在材料中已给出五种立意,但一考生以“天道无言”为题,将其中的第二、第四种立意升华,在歌颂隐士高洁、教育者无私的基础上,阐明了“天道无言,人道亦无所求——不求一切,更不求逃避一切”的道理。

结构:在“一唱三叹”中明晰严谨的思路层次

“历史文化”类作文一般可写成议论性散文,所以更应该讲究布局,避免行文的随意性。考生可采用“一唱三叹”的写法,即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反复点题,做到纲举目张,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整体框架一览无余。了然于心。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恬淡人生最相宜》。文章开篇直接入题,在安静清新的氛围中,诠释细雨落花的恬淡,接下来由恬淡的自然到恬淡的人生,然后自然而然地提出观点:恬淡人生最相宜。文章最后进一步指明恬淡人生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于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其观点句“恬淡人生最相宜”在标题、正文中多次出现,很好地起到了贯穿全篇的作用。

语言:在诗化语言中彰显不俗的气势才情

优美的语言是历史和生命的浓缩液。“历史文化”类作文的写作一般须借助诗化的语言来评述历史人物。抒发自我认知与情感。诗化的语言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二是以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三是在描述的过程中,表达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态度。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陆游在沈国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文章在开头时将寂寞比作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佳作赏析:千年一叹王丹丹

曾读过那些介绍空中花园如梦如幻的文字,曾向往过古埃及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曾想象过故宫前精妙绝伦的龙凤浮雕。然而,当我拨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原本朦胧的美都消失殆尽了。我听见了那些被磨灭了的文化印记沉默千年之后的叹息。

众生云,文化是瓦砾堆砌的古代建筑,文化是用于交流的古代文字,文化是普天同庆的喜庆节日。那是否有人记得,文化还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

我听见文化缄默之余的千年一叹,叹息自己已被人遗忘。若不是见到照片下的文字描述,我完全猜不出照片中颓圮在漫漫黄沙里的竟是留有拜伦手迹的埃及石墙。不同于游乐场里的人山人海,孤独的石墙周围没有半个游人的身影,熬不过数千年的沧桑,这在文字中被描述得无比崇高的遗迹一点一点被风化、埋没、抛弃,最后消失。低矮的土坯,就成了我们对文化的回忆。和这石墙有相同境遇的象形文字残像,又何尝不是面临即将消失的落泊呢?把研究象形文字当作一种学问,这对古埃及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陌生的悲哀?偌大的一个古埃及民族,就在这被遗忘的文化陪伴下埋葬了。刻着象形文字的石碑,你是否寂寞?

我听见文化隐忍之后的千年一叹,叹息自己已被人摒弃。我羡慕那些以学术研究为由触摸孔、孟、老、庄的学者,可以堂而皇之地屏蔽掉周围“古板”“迂腐”的指责,、无论是英国的路易革命,还是中国社会每每发生转变时的“批孔”,那些沾染上了封建尘埃的文化被当作糟粕一次次受到毁灭性破坏,甚至至今还有人不能忍受其存在于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即便有些文化凭借顽强的生命根基幸存下来,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损失又怎能让我们在面对残留的碎片时高声庆贺呢?中华民族的先知们就在这摒弃的文化中被抛弃了。刻着百家之言的竹简,你是否哭泣?

我听见文化忧郁之中的千年一叹,叹息自己已被人亵渎。当人们猛然醒悟到文化的衰落时,他们想到了复兴文化的计划——在商业化的社会中把文化商品化。的确,文化“复兴”了,它穿着人们精心打造的时装跃然于舞台:中秋节已无人再讲嫦娥奔月的传说,却见月饼价格的涨跌成为一道“风景”。终于。我听不见文化的叹息了。唱痛断桥心思的丝竹,你是否哀怨?

文化在流光中叹息了千年。然而文化不是柏拉图心中的亚特兰蒂斯王国,纵使沉入了海底,但终不会雨打风吹去。你听,那叹息之声的背后,不就是一声声热切的期盼与欢呼?

点评作者巧妙而大胆地引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名作为文章的标题,并与全文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毫无牵强之感。全文紧扣“千年一叹”,主体部分又一分为三,从“被人遗忘”“被人摒弃”“被人亵渎”三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章语言精美,文采飞扬,融抒情与说理于一体,思辨色彩浓郁。全文在对文化诸多现状反思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深层次的思考,个性色彩鲜明。思想情感上虽以对文化现状的抨击为主,但结尾却不失昂扬,于“期盼与欢呼”中,寄寓了作者对文化的美好期盼与祝愿。

(责任编校 曾向宇)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底蕴历史
倍er高级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新历史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军事改革的底蕴在于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