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翻译中文化形象的处理
2009-05-31王小静
【摘要】 隐喻无处不在,隐喻使用的频繁使得隐喻的翻译格外重要。在汉英隐喻的互译中,应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其蕴含的文化形象,以达到有效的文化传递。
【关键词】 隐喻翻译文化形象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而隐喻作为生动的语言,无疑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由于隐喻的广泛存在,有许多鲜活生动的隐喻由于附着了鲜明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饱满的文化形象而使语言丰富多彩。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和比较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寻求共同和差异,从而实现有效而生动的翻译。本文试如何最大程度保留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有效文化传播和交流这一出发点来探讨隐喻中文化形象的翻译。
一、文化形象的保留
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和类似的社会发展过程,人们许多思维和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隐喻词语具有相似的甚至相同的喻义。这时,隐喻中蕴含的文化形象可以得到完全的保留,既维持了源语文化的完整,又表现出文化的相容和共通之处。例如,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謘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译文为:低工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张王牌。“Trump card”是指可以通吃任何一张别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这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形象得以保留。
一些隐喻已经在文化的传播中得到译语文化的认同,那么翻译的时候自然可以还原成源语,从而完整地保留了文化形象。例如,在英语中有a wolf in sheep?謘s clothes一说,在汉语里直接翻译成“披着羊皮的狼”。这一文化形象的保留归功于《伊索寓言》的广泛流传。同时,狼和羊在这两个民族中所产生的联想是大抵相同的,因而有着较高的接受度。类似的还有“war?鄄monger”(战争贩子)、 “蓝图”(blue?鄄print)等。
当然,有些文化形象得以保留,却会给有些读者留下疑问,这时,适度的对文化形象进行解释或加注可以确保读者的理解。
二、文化形象的对接
因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受制于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会运用不同的喻体。在翻译时可以在译入语中寻找合适的、读者熟悉的形象进行对接,从而达到表达的神似,使读者更加清楚源语的表达意思,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你们俩去吧,我可不想当个电灯泡。译文为: You two go on ahead. I don?謘t want to be a third wheel.汉语中的“电灯泡”指的是妨碍别人的第三方。这一形象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形象“the third wheel”。在英语中,则指那些“碍手碍脚、不合时宜”的人。
翻译隐喻时,译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喻体各自传递的文化内涵,同样的喻体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传递的文化形象不同。译者的任务就是实现喻体与目的语喻体的对接。而对接的原则是源语的喻体和目的语喻体必须传递一种的形象内涵和文化内涵。如下面几个例子:gild the lily——画蛇添足;Goose flesh/skin——鸡皮疙瘩;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the apple of one?謘s eye——掌上明珠;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文化形象的舍弃
有的概念隐喻为某一个民族所特有,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译入语文化中找不到可以替换或者转换的形象,特别是这一文化形象在译入语中的文化内涵正好与源语中相反,此时翻译就应适宜考虑舍弃源语中的文化形象,以译意为主。例如,She is a social butterfly.翻译为:她是一个交际花。源语中的butterfly (蝴蝶)具有“轻浮易变的人”的意思。而在汉语中没有这层意思。因此,如果直译保留“蝴蝶”这一形象——她是一个交际蝴蝶,则不能表达其内涵,而“交际花”可以很形象地描述这一特点。
再看下面这些例子:
(1)我们得坚持原则,不能让任何阿猫阿狗都入会。
译: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and cant admit every Tim, Dick and Harry to membership of the club.
(2)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她才认得我呢!
译:One of those days when I really lose my temper, Im going to give that vinegary bitch a good beating to show her whos master here. (Yang Xiangyi)
(3)人家是醋罐子,她是缸,醋瓮!
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 shes a hundred times so.
“阿猫阿狗”、“醋坛子”、 “省油的灯”都是汉语中常用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特色,但过于口语化,且在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形象,因此,应适宜舍弃,以译意为主。在意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最大程度地译出源语喻体的特色和风格。
四、文化形象的再创造
鲁迅先生曾指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好的翻译在达到意义对等的同时,也应注重其文化元素的转移。一些能充分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象,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对等的形象和可以对接的形象,而舍弃这一文化形象又使源语鲜明、深刻的文化元素丢失,此时,可以对这一文化形象进行创造或者再塑造。众所周知,西方对龙的联想是邪恶,充满攻击性的庞然大物。然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千百年来流传下的民族图腾,我们不能抹杀或者重建这一形象,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弘扬作为重点,进行文化形象的再创造。例如:
(4)他是人中之龙。
译文A : He is the cream of the crop.
译文B :He is the loong among the av?鄄erage.
译文A 使用了英语中的隐喻“cream of the crop”,形容毕业生、大学生、政治舞台上的候选人以及士兵这样的有不同届、级之分的群体中的优秀人物。对于读者来说,意义保留,又使用了新的隐喻,语言的生动也得以保留,但是遗憾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这一概念无法得到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译文B把“龙”处理为“loong”,进行了再创造,虽然初看上去给读者留下疑问,但随着我们对“loong”这一形象的不断使用和加深必将得到异国文化的认可。很多学者都呼吁保留我国“龙”、“凤”这些千年传承的文化形象。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
Newmark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有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翻译隐喻时,译者有必要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喻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同样的文化形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和意义,在译者做到意义对等的同时,也该对隐喻中的文化形象进行有效的处理, 从而确保有效的文化交流。
【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2)
[3]徐珺, 刘法公. 英汉喻体文化内涵
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 外语研究,2004(5)
【作者简介】王小静(19-),,人,长沙理工大学,研究方向:。
(责编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