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异乡——南昌
2009-05-31李欣琳
李欣琳
南昌是俗气的。
此话不知从何说起,但在我心中印象已颇深了。我5岁从中国版图最南端的那个四季如春、人人神往的彩云之地,来到南昌,从此成为它的子民。在南昌籍的姑妈给我买了条白布花裤子,再以红袜子搭配;在我为街巷间喜欢穿着白色大背心下棋打牌的大叔大爷们不经修剪的艺术胡须而惊叹不已后,我,一个5岁的孩子,草草地给这个还很陌生的城市定了性:俗气。
现如今,我在这个异乡生活了十余年,与这里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都混了个脸儿熟。三年前,我踏着抚河河畔的石板路穿越桃林来这里上学了。这个曾经不被我认同的异乡,突然让我觉得曾经对它的定论着实冤枉了它,不得不下决心为它翻案。
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对青云谱的描写是我无法反驳的。青云谱是不好玩,但动人之处即是文化。沉浸“金枝玉叶老遗民”的朱耷哭之笑之,赞叹雪个(朱耷)青藤(徐渭)甘做文化的“走狗”。值得朝拜的艺术生命,那丰富的深意自不用多说。还是说说滕王阁吧,我对那儿感情颇为深厚。
我去过滕王阁三次,自然没少享受“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惬意。有一回,同游者中有一个与苏州亲戚同来的外国女孩,大概是因为喝过苏州的水吧,女孩的话腔里竟带有吴侬软语的细腻。滕王阁脚下的大钟很有气势,吸引了众多游人,我和女孩也一起体验了一回撞钟。我们共同握住撞钟棒,然后用力一推,“咚”的一声,伴着绵长而悠然的颤音,人竟不由得禅意起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是否也如这般悠远?指尖颤抖,只听女孩惊叹了几句,随即双手合十拜了几拜。之后,女孩的脚步越发的轻快。心如明镜台,何处惹尘埃?这文化真是会让人宁静而安然。
那外国女孩是很倔犟的,她拒乘电梯登楼,我只好无奈地陪同,却也因此收获很多。女孩途经每一层都要细赏。从正厅开始,再看弥座栏杆,回廊侧门,并“逼迫”我为她诵读楹联匾额。起初极不情愿的我,在感触到这字字珠玑时竟然精神一振。北亭挹翠,南亭压江,在这俊采星驰之地到处都是文化,感觉周身都有文化的气息在飘溢,配上外国女孩满意而陶醉的笑容,便也让人觉得辛弃疾的《贺新郎》中“王郎健笔夸翘楚”一句写得实在。
拾级而上终于到顶,顶上正有戏剧上演。女孩兴奋地蹦蹦跳跳。我也倚着栏杆听着台上咿咿呀呀的哼唱。小尼姑扮相的女子搭腔,悲叹一句:“魂兮,归来。”我终于被这艺术俘获。有幸听杜丽娘一曲《皂罗袍》,韵若笙箫气若丝,牡丹梦魂去来时,也许这会飘在回忆的空气里面吧。戏一结束,外国女孩问我那房顶的大字做何解,我这才仰头,只见深邃的蓝色屋顶构筑精巧。我说道:“九重天。”她很受教地点点头,而我继续仰望。九重天,文化的房顶,富有艺术底蕴的苍穹。
那是我的第三次滕王阁之旅,值得良久回味。滕王阁,江畔的一颗明珠,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下,越发的光亮,它向周遭散发光芒,铺展雅气。大概余秋雨先生没有细细品味这滕阁秋风吧,不然《文化苦旅》中定会多上灿烂的一笔。我如此想着。
也许是看到了上世纪末的某种落后现象,小时候对南昌的定论,就算是童言无忌吧。这些年来,在我成长的分秒之间,南昌也在飞速发展。滕王阁一如既往地铺展雅气,中山路人流释放出的洋气,红谷滩充溢着现代的朝气。古老而年轻的南昌,让我为之着迷。
曾有人说,城市在时间轴上将湮没为一个质点。可南昌啊,你叫我如何看待你,你的改变,你的进步当是放大品味,何谈缩小和忽略?
我不得不自嘲曾经给予你的定位,俗气的南昌已不复存在了。我身上的异乡气息也隐去了。我继续走在桃林路上,哼着故乡的山歌。我将心融入南昌许久许久了,我清楚地意识到:
这哪会是异乡?
南昌,已然成为我充满阳光的家乡。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外国语学校高一(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