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浪漫”情结
2009-05-31邓白雪
邓白雪
如果不是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恐怕无论如何都不会将“浪漫”与“沙漠”联系在一起。三毛的“浪漫”情结亦是她的“沙漠”情结。
当我开始阅读三毛的文字时,我不由得敬佩这个外表倔犟而内心浪漫的女子的执著,欣赏起她达观的生活态度来。三毛美丽、骄傲,却又有着青春期的女孩都有的敏感和感伤。我无法想象她义无反顾地踏上陌生的国度时是何种心情。会害怕吗?三毛在许多国家漂泊过,然而,她最终将自己融入漫天飞舞的黄沙之中,自此与过往的生活方式挥手告别。
在三毛的眼中,撒哈拉沙漠是那么的美丽。她当时未曾想到那儿的生活是要顽强的毅力才能适应的。
初到撒哈拉,面对坐落在坟场区的一贫如洗简陋的小房子,她也曾茫然若失,但对于撒哈拉的向往却始终支撑着她坚持下去。她开始很用心地生活,挖空心思来布置小得可怜的家:用废弃的轮胎作椅垫,用骆驼的骨头作艺术品,用铁皮和玻璃作风灯……她会因为得到几个空木箱而极度欢悦,即使后来知道这些木箱是棺材,也仍为这个意外而无比兴奋……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她生活的这个“尘埃一角”,终于蜕化为“沙地的城堡”“美丽的罗马”。虽然是“穷浪漫”的成果,却堪称“真正的艺术殿堂”。
三毛也曾因沙漠里的生活而灰心丧气,甚至掉眼泪。但随即她就提醒自己: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中受了小小的挫折,没什么大不了的。
沙漠中的生活有艰辛,亦有欣慰。透过三毛的文字,我们仿佛也能看到海市蜃楼的奇观;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夕阳美景;领略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独特情怀。而世间有如此经历的幸运儿又有几个如三毛?
“一块衣料,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原以为只有站在最显眼的地方才能被注视,殊不知耀眼的不是光环,而是本质,在于你是否努力去追逐过那断了线的风筝。
三毛将自己的青春投资在这个充满浪漫与神秘的国度,而我的“撒哈拉”又在何方?
点评
喃喃自语似的倾诉,好像是在与三毛对话,又恰如在与读者交谈,细腻的感触娓娓动人。文章选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在叙述中,为读者呈现《撒哈拉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议论中,作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叙与议水乳交融,文笔清新。结尾一句“而我的‘撒哈拉又在何方?”由原作引向自己,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索,很有意味,深化了主题。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高二(14)班学生,指导并置评:张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