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最美是善和爱
2009-05-31余秋雨
余秋雨
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别的古文化都中断和灭亡的情况下,能够唯一存在并“活”到了今天,其原因何在?这是我们每个中华文化的参与者都应该关注的大问题。
我在年纪已经不轻的时候到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考察,就是想弄明白他们的古文明是怎样走向灭亡的。伊拉克的巴比伦王朝、幼发拉底河文明不得了,为什么沦亡了?还有埃及,比中华文明都早,为什么就灭亡了?要好好找找原因,这是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并活得比人家好?我们的中华文化是“真活”,不是“假活”。别的古代文明所有的古文字都看不到了,而我们孔子、孟子的书你随便翻开看,现在还朗朗上口。中华文化真的活着,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入口点”。
中国人知道熟土可依,远土不亲;知道家人思聚,故乡难离;知道胜败无常,祸福不永——这些,都出自于文化心理。相比较之下,古巴比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远征中湮灭,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希腊文明的嫡传者亚历山大的远征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不远征思维,使中华文化避免了这种灾难,保证了“长寿”;不喜欢极端,我们中国人最早是从农耕生态四季轮回中产生的共识。这种农耕共识,提炼、升华成《周易》《老子》和“中庸之道”,根深蒂固。“中庸之道”在所有的极端中找到了一个交集点、合适点和恰当点,在这个交集点上,处在极端状态的人都在我们的关爱之下。“中庸之道”也就产生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延续至今;中国自从秦汉帝国时确立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规范,又实行了郡县制和户籍制,保证了两千多年的秩序,从而避免了失控。……
在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的过程中,我们有大同小康的思想。……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中庸之道”也非常了不起。“中庸之道”不是庸人哲学,它是在一个非常容易走向极端的世界当中,避免思想走向极端的平衡器,是弹性哲学中避免脆裂的弹簧。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中庸之道”能够关注到一切极端的人。季羡林先生就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文明送给世界的“大礼”。另外就是“君子之道”的人格论了。……这些是我们中华文明很有优势的精神。
现在我们的文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都在眼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重大的文化问题。我们的文化人对生态文化有发言权的不多。生态文明最初提出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文化问题后来离开我们很久了。
中华文化如何在世界遇到不可知的危机,包括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时,来平定当代人的心境,沟通当代人互相援助的愿望?这好像关系到人的道德品质,其实还是文化课题。
中华文化中最缺少的是什么?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学,他在中国待了九个月,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演说,他对中国非常友好,因此我们对他的批评也很重视。他离开中国时,担任翻译的赵元任先生问他,中国文化的问题在哪里。罗素讲了几点,其中最大的一点是他觉得中国人缺少人道主义的冲动,对别人的灾难往往不太关注,有时甚至还暗暗自喜。确实,我们的文化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对于善良的呼唤,对于爱的呼唤,对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却搁置了,我们的文化缺少“善和爱”这面主要的旗帜。我们现在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各种各样的书店里看到的,永远是“制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但是在这上面一定还需要飘着“善和爱”这面旗帜。如果缺少这个,我们的生活将多么让人寒心。与之相比,任何零敲碎打的文化细节真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没有“善”的火花,“爱”的暖流的话,我们民族文化再发达也不行。我作为在上海举办的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开幕式的艺术总顾问,美方总导演老是问:中国56个民族是不是必须一个不落地全部出现?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究竟是什么?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特征是不是又要用那首《茉莉花》来表现?京剧、功夫和旗袍是必需的吗?……我说全部都不用出现,要出现也是“顺便”的,希望把开幕式变成我们中国人参与全球人道主义的温暖的对话,参与“善与爱”这个崇高的事业。结果出现这样的场面:一群少林弟子手持长长的少林棍,百般潇洒、川流不息,无数棍棒齐整拍地的声音清脆动人,响彻全场。突然,他们发现了两位试图艰难攀越高度的残障人士。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无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练者立即放弃各自的潇洒,给残障人让道,并自动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长城。攀越者没有扶手,却发现众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竖立起来,成了他们的拐杖!“我们的肩膀一定是别人的道路,而我们的脚下一定有别人的肩膀。”这就是人类。我看到这里,凝神屏息,热泪盈眶,环视四周的观者,也是同样。
毫无疑问,这是极其罕见的有关崇高和圣洁的“人类场面”。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着众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众人的肩膀上的。而众人,也因为向别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由此可见,观众的注意力,由贯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维系。这就是我们的“善与爱”,人类文化的主干。我们能够把这个主干发扬与继承下去,中华文化的尊严与骄傲也全部能够体现出来。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文意,概括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
2.结合全文,试分析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的过程中,有哪些主干精神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呢?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化存在什么问题?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终出现在开幕式上的“人类场面”这一创意的理解。
5.下列各句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别的古代文明所有的古文字都看不到了,而我们孔子、孟子的书你随便翻开看,现在还朗朗上口,可见我们中华文化真的活着。
B.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善”的火花,“爱”的暖流再发达也不行。
C.罗素曾经说,中国人缺少人道主义的冲动,对别人的灾难往往不太关注,有时甚至还暗暗自喜。
D.现代我们追求的永远是“制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已使我们的生活让人寒心。
【王东福/供稿】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