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动起来
2009-05-31张红
张 红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都动起来,就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适时恰当地设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获取知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一般根据课型的内容而定。
1.新授课中让学生动起来,要围绕一个“新”字。
根据新授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操作中发现探讨。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出示课题后,我拿出一个圆柱形和一个圆台型的教具,指着圆台型的教具问学生:“这个物体叫不叫圆柱体?”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我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互相商讨。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很快就得出了答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书上的汽油桶、圆钢和教师左边的那个物体都是圆柱体;有的说这个物体两头不一样粗,书上的汽油桶和圆钢两头的两个圆一样大。这时我又问:“谁能说出几个圆柱体的物体?”学生很快举出了例子,这说明学生对圆柱体已有了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指出:“同学们所说的茶缸、花炮等物体都是圆柱体,而这些圆柱体物体有什么特征呢?它的侧面和我们的长方体、正方体相同吗?”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对这一物化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由具体实物逐步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认识它的特征,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圆柱体的特征。整个新授过程,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他们兴趣盎然地猎取新知识,强烈地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2.练习课中让学生动起来,要围绕一个“精”字。
根据练习内容的特点,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对比练习时让学生区分知识的异同,通过动口、动脑配合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够转变为技能。例如,我在讲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练习课时,从基本题出发,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解题方法,开阔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基本题:梨树有200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0%,苹果树有多少棵?
学生列式计算后,再把原题条件改为“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少20%(或多20%)”。
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把基本题改编成几道除法应用题。学生解答后,板书与乘法作对比。如:
求200的20%是多少:200×20%=40;
已知一个数的20%是40,求这个数:40÷20%=200。
求200的(1-20%)是多少:200×(1-20%)=160;
已知一个数的(1-20%)是160,求这个数:160÷(1-20%)=200。
通过分析、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百分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一样,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时提问:“在乘法里要搞清楚什么?除法里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乘法里,要搞清楚所求数是已知数的百分之几,所求数和百分数要相对应。在除法里,要搞清楚已知数是所求数的百分之几,已知数和百分数也要相对应。”然后再把难度提高一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既编题、解题,又讲述为什么这样编、这样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一定的作用。课堂上,由于学生们个个动手、动脑,解题编题感到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优化新境界。
3.复习课中让学生动起来,要围绕一个“清”字。
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在知识归类、知识分类时,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各自特点,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例如,复习几种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口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谁能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变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归纳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共同点。多数学生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都与它们的底和高有关。但我发现少数学生持怀疑态度,这时我没作讲解,而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种图形,让学生来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感知和表象,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