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新说”
2009-05-31丁琴琴
丁琴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我们不妨让学生“做”中学数学,不断地进行“再创造”,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五官之“眼”——提供观察的机会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观察是引导我们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积极主动的信息收集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然后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同时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后,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在观察的同时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
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
二、五官之“耳”——培养倾听的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未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学生都异口同声的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使人深思。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五官之“口”——留给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动口”的内容既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回答问题,也包括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敢说。同时运用“留白”艺术,巧妙地设疑激思,让学生有话想说,并不断激励,引导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地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辩一辩,使他们有话会说、有话乐说。课堂上,由于教学时间所限,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站起来说一说,尽管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很高,但能得到教师提名的机会还是很少。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充分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得到动口的机会骤增。小组讨论时,学生情绪放松、心理开放,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减轻后进生的思想压力。
四、五官之“鼻”——嗅出生活的味道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连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如教学黄金分割比时,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气温下的人感受最舒适?怎样的身材最优美均称?舞台上的报幕员、名画的主题的最佳位置分别在哪儿?”又如在介绍平均数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就能利用学生急于想揭开生活之谜的渴望,带着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海洋。长期进行这方面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五、五官之“脑”——开展探究性活动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提倡人人做数学,并不是走过场,图表面的热闹,而应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激烈的思维冲突,来获得知识和方法。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的五官,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能力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