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灵动思维

2009-05-31丁春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线段情境问题

丁春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亲切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活动,不断激活思维,开发创造潜能。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巧设“游戏性”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兴趣是人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促使学生自然而愉快地探究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游戏场景,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巧妙地利用迁移规律,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导入部分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先出示12个数字组成的数据162536987538,让男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并说出看到的数据;接着又出示123412341234,让女生记忆并说出看到的数据,看谁记数据又快又准确,比比谁的记忆力更好。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女生记得快,教师故意表扬了女生,同时把两组数据都呈现在了屏幕上。立刻有男生站起来大呼“不公平”,教师故意装糊涂:“同样多的12个数字,怎么会不公平呢?”由此,问题激发了学生初步思考其中的规律。教师至此才作恍然大悟状,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找规律。”这样的游戏比赛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对精彩故事情节翘首以待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进入深层思考探究的乐趣。

二、巧设“活动性”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中,确实有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展开。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后,紧接着第二课时是“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个知识点枯燥不说,学生还很难掌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层层深入的活动情境。活动情境(一):请同桌同学分别测量自己的课桌高度。学生有人量得70厘米,有人量得7分米。有些学生觉得自己正确,是别人量错了。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质疑:“到底谁对呢?谁能帮帮他们的忙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活动情境(二):让单号小组的学生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这条线段有多长?接着让双号小组的学生画一条30毫米的线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这条线段有多长?然后让同桌比较两条线段,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许多学生都说两条线段相等时,教师故作疑惑:“不可能吧?怎么会相等呢,刚才我让同学们画线段长度的数据不一样啊?”上述两次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活了学生思考“变与不变”之内涵的乐趣:如何进行不同计量单位的测量结果之间的比较呢?活动情境(三):自己画两条线段,18厘米和2分米,并比较它们的长短。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比较不同计量单位的长度,需要进行单位换算。其实,矛盾冲突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推进的需要。在数学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设计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冲突,可以使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巧设“动态性”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师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营造生动的生活场景,将“静态”的文本演变为“动态”的过程演示,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例如,教学“统计”一课,我巧妙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我利用自定义动画效果,在屏幕上展示一分钟马路上的汽车流量情况,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看到马路上开过了几种车?分别有几辆?”当一分钟内一辆辆小汽车、公共汽车、面包车开过,学生很难准确回答。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老师再放一遍,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准确地对马路上一分钟开过的车辆进行统计呢?”学生立刻提出要记录。于是,当我再次在屏幕上展示一分钟马路上的汽车流量时,学生早已准备好了纸和笔准备统计。当全班交流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想出了各种办法进行统计,如用三角形、正方形等符号统计的,还有画“√”统计的,等等。这时尚有部分学生出错,因此他们产生了分工合作的需求,于是再次参与合作记录的过程。在生动有趣的动态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开启,思维创造火花被点燃,呈现着参与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四、巧设“故事性”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故事引入新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是常用的导课方式之一。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新课内容寓于故事情节中,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激活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

比如,教师对估算内容的教学感到棘手,总觉得很难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估算的方法,也很难让学生真切体会估算的价值,因而估算的教学常常了无生趣。而某教师教学“估算”一课,以故事情境引入的组织过程却让人耳目一新,有豁然开朗之感。课堂上,教师巧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情节:“曹冲把大象赶到船上,画线做了记号,然后在船上放上石头,让船沉到线的位置,大象的重量和石头的重量大约相等,船上的石头六次称完分别为328千克、346千克、307千克、377千克、398千克、352千克,谁能很快估算出大象的重量呢?”教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而是预留充分的思维探究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尝试各种估算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此刻,教师没有简单评价学生估算方法的优劣对错,而是形象地给学生们的估算方法起名字:“大估、小估、大小估、调估……”同时教师说:“同学们,你看了精确结果,不想对自己估算的方法说些什么吗?”这样让学生置身故事情境中,自主分析比较了自己和他人不同的估算方法,同时理解了为什么要估算,什么时候用估算,怎样估算更恰当,从而自主建构知识,掌握了估算方法,提高了估算能力。故事情境的巧妙运用,使抽象单调的估算课变得思维活跃、创意迭出、妙趣横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值得探究的课题,因为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不断激发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处于“悱愤”的状态,进而喜欢学习、享受学习。教师应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教材特点为依据,巧妙设计各种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线段情境问题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