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韵芳华 艺术人生

2009-05-31高洪波汪毓和

人民音乐 2009年5期
关键词:合唱团香港音乐

高洪波 汪毓和

2008年5月15日下午6时,香港中环域多利皇后街9号中商大厦三联书店二楼举行了——《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费明仪、周凡夫、谢素雁著,香港三联出版社2008年出版)新书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两岸三地许多音乐界著名人士,其中不少是费明仪在音乐、艺术历程上的好友,有部分上台讲述了与费明仪相处的多方经历,其中包括张延军(中联办文体宣传部部长)、区永熙(全国政协委员)、陈达文(前香港文化署署长、影视及娱乐事务处处长、现民政局表演艺术委员会主席)、林乐培(香港作曲家)、卢景文(前香港演艺学院院长)、杨鸿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阎惠昌(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陈永华(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陈清吉(台湾声乐家协会理事长)、杨伯伦(费明仪好友)、何鸿光(心脏专科医生)、周光蓁(学者及乐评人)、罗乃新(钢琴家)、周凡夫夫妇(香港资深乐评人,《律韵芳华》作者之一)及明仪合唱团成员等。

费明仪女士,声乐家、音乐活动家,一位令人尊敬的艺术家,她是香港音乐界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紫荆勋章的第一人。现任香港艺术发展局音乐及舞蹈小组委员会主席、明仪合唱团音乐总监、指挥及香港合唱团协会主席等二十几个职务。多年来,费明仪热衷赞助和推动中国的音乐事业,并致力于音乐学术交流,她为两岸四地的音乐行政、艺术教育、文化交流诸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费明仪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曾任清代御医。祖母王漱芳出身士大夫家庭;父亲费穆被称誉为中国电影界的“诗人导演”,其导演的影片《小城之春》在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二叔费彝民为香港《大公报》创办人。这三位长辈对费明仪来说,无论是在献身艺术和民族气节方面都对费明仪具有重要影响。

在费明仪幼年时期,父亲费穆引领她进入音乐殿堂。费明仪早年师从丁善德教授学习钢琴,后进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继而跟随易开基教授继续主修钢琴。1950年在香港随赵梅伯教授正式专习声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1956年,赴法国里昂音乐学院主修声乐,稍后转学巴黎,随世界著名女高音洛特·轩纳(Lotte·Schoene)夫人继续深造。1960年,费明仪学成返港,从事声乐教学事业,举行过多场独唱音乐会。1964年她成立了明仪合唱团,推广合唱艺术,成为香港合唱艺术的垦荒者之一。活动至今,培养了几代青年音乐爱好者。费明仪曾应邀到新西兰、美国及亚洲各国演唱。1980年以后,她多次在国内各大城市举行演唱会。

几十年来,费明仪一直致力于音乐表演、研究和教育工作,她对合唱艺术的推广,在香港音乐界具有深远影响。1964年,费明仪创办“明仪合唱团”,至今已经走过了44年历程。费明仪成立此非牟利性合唱团的初衷在于:“与其一个人唱,倒不如大家一起唱更好,这样可以为推动音乐文化、合唱艺术的发展做更多事情。”该团成立最初十多年演唱西洋歌曲居多,但后来开始大量介绍中国歌曲(例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与香港颇具影响力的林声翕、黄友棣、韦翰章“岁寒三友”长期合作);八十年代更开始重视新的创作(例如委约林乐培、许常惠、陈永华等作曲家的作品)。明仪合唱团每年的音乐会最少90%是新曲目,44年来每年都唱不同的歌,这是明仪合唱团最大的特色。“明仪合唱团”不仅广泛选取中外歌曲进行排演,同时还特邀多位客席指挥做权威性的指导,如来自内地的严良堃、马革顺、杨鸿年、曹丁指挥,还有来自台湾的戴金泉、杜黑指挥等。

1986年费明仪又组建了“香港合唱团协会”。该协会为香港注册、非牟利团体,是继“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香港作曲家联会”以及“香港民族音乐学会”之后,公开成立的全港性合唱艺术协会组织,其宗旨为:“团结及联络合唱爱好者、推动香港合唱艺术和提高香港合唱水准。”该“协会”成立之后,集中众多合唱团体,组织大规模演出,传唱许多中外优秀合唱作品,同时改进了香港业余合唱团体长久以来松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推动了香港的合唱整体水平提高的进程。“协会”成立至今已20余年,目前有二三十个合唱团加入,在香港这样小小南海一隅的艺术舞台上已属蓬勃兴旺。

多年来,费明仪与香港中乐界建立了深厚的渊源关系。虽然费明仪是西洋音乐歌唱家,非中乐出身,但她在中乐界却是地位崇高的前辈。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明仪合唱团”成立之初,该团即抱着开展中国民族音乐的推广和普及为目的,就与中乐界合作演出“中国民歌及乐器演奏会”(1965年)。本次新书发布会上,阎惠昌介绍说,从中乐团成立的七十年代起,“费老师”就非常关注中乐团的发展,关心民族音乐发展,与中乐界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协作关系。她是香港中乐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理事会副主席,在理事会荣休后,又成为中乐团第一位资深顾问。与费明仪经常在音乐上合作的陈永华教授讲述了在1986年第一次与费明仪合作时,她刚刚完成眼科手术,视线模糊,但她仍然将那次演唱的新歌背下来,令人钦佩其对艺术的尊重与敬业态度。陈永华很佩服费明仪在1999年心脏病发的那段时期,做了几次大手术,进出医院之间仍抽时间参与艺术发展局会议。陈永华教授称:“如果香港再多十位八位费明仪,西九龙文化区可能很快便能建设好。”卢景文院长告诉大家,原来费明仪无意中成了他们夫妇的“媒人”。卢景文说:“她(费明仪)对我个人的生命影响好大,内子当年为她伴奏,命运在她不知不觉中带来这段缘分。”卢景文觉得费明仪所做的工作都不是为自己,她处事样样都很公正。他希望这本书除了让人们了解一位具有高贵品格的杰出女性之外,更让人们学习费明仪对音乐的贡献。杨鸿年教授致词说:“费老师用她的人格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对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新书的出版弥补了内地对香港音乐历史研究的不足,充实了中国近现代音乐(香港部分)的史料佐证。她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艺术,对声乐,一生都充满了爱。我们都知道,前些年费老师身体不好,即便是在身体最艰难的阶段,她都给予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许多帮助。费明仪不仅是两岸三地沟通的纽带、桥梁,同时她也见证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进程。内地来到香港的学子当中,虽然与费明仪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都得到了她各方面的关照,给予了许多年轻学子们无私的关爱。”杨教授还评价——费老师非但是表演艺术家,她对民乐交响乐、她对合唱、独唱等均有涉业,几乎囊括了音乐所有体裁方面的投入。杨鸿年教授还补充说:“这是一个值得喜庆的日子。我会将这一重要时刻和场面,转达给内地的音乐各界”。

发布会上,该书的另外两名作者周凡夫、谢素雁夫妇也提及《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这本著述的动因——1999年发生在费女士身上的那场为海内外音乐界所牵挂的心脏变故。在历经了一年半间的9次入院手术治疗之后,她得益于自身乐观顽强的意志品格,宛如凤凰涅槃一般重新获得了新生,此后便孕育出这部口述体“费明仪的故事”——截至2006年,费明仪录制了十盒录音带,讲出她的人生历程,由谢素雁女士整理之后转给费明仪审阅而成。

在新书发布会当晚,明仪合唱团的成员在费明仪的指挥下,现场演唱了两首歌曲,庆祝老师的新书出版。费明仪以她一贯温柔却坚定的声音向出席的嘉宾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这才令世界多姿多彩。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快乐与忧虑的时候,悲观不如积极向前,前进一步,相信会活得更好。最重要是对自己、对音乐坦诚。世界上有美好,也有令人丧气的事。但,这就是人生!若不能面对困难,就不是完美的人生。”

《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中记录了这位杰出女性的生活与艺术履历,令读者从中不难获悉这位完美女性对艺术的尊重与追求,更让后辈学子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此外,最令人敬佩的是多年来,她积极奔走于两岸四地,协助与沟通多方建立对话关系,打破长期以来的隔膜。把台湾、香港、内地音乐交流的路打通,花费了费明仪几十年的心血,当初也只有她在三地都有着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让民族音乐成为三地沟通的使者。为此,她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紫荆勋章的第一人,并且在音乐界至今只有她一人获此殊荣。

附 言:

洪波从香港带回费明仪女士送我的、全面介绍她个人成长,以及她作为一位热心促进香港音乐艺术事业和一贯促进“两岸三地”音乐交流的“故事”。在初步浏览该书的同时,除了对明仪女士一生的辛勤贡献深感钦佩外,还令我想起我个人与她多年交往的种种难忘的往事。我与明仪女士的直接接触是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我到香港讲学期间,由校友、学生屈文中亲自陪同前往她的寓所拜访。之后20多年来我们之间的书信、电话以及各种方式的见面等联系应该说不能算不频繁。她书中提到的许多事情我也是当事人之一,还有一些故事书中还未提到,但当前还难以如愿执笔,将来有机会我会另文作些补充。只能现在洪波的“侧记”中附言向明仪女士表示祝贺、感谢,并诚挚地祝愿明仪女士身体健康、永葆青春!

汪毓和附言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008年6月13日

高洪波 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汪毓和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合唱团香港音乐
难忘的合唱团
香港之旅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展与拍
毛茸茸合唱团
香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