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岭民歌奇葩

2009-05-31颜五湘张式成

人民音乐 2009年5期
关键词:嘉禾湘南价值

颜五湘 张式成

郴州市嘉禾县伴嫁哭嫁歌〔简称伴嫁歌〕,2006年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南岭民歌奇葩,自改革开放以来登上大雅之堂,得到政府相关机构的重视肯定:1993年嘉禾县被授牌湖南省“民歌之乡”,伴嫁歌为主要条件。它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从1995年至今,有过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几篇,对伴嫁歌的艺术特征、内容与形式均做了可贵的探索,对其音乐的特点看法基本一致,大同小异。但对伴嫁歌的分布由来、历史源流、性质种类、地位影响的了解分析不够全面透彻,显然需加深对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与研究。本课题作者通过对伴嫁歌的实地考察、艺术实践及教学科研的积累推出此文,以期见教于同道,携手社会力量抢救、保护、利用好这一宝贵遗产。

一、伴嫁歌的分布与嘉禾伴嫁歌

2007年一论文《湘南伴嫁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功能》①, 对伴嫁歌的分布介绍为“是湘南地区世代沿袭的乡村婚嫁歌舞,在湖南省南面与粤北毗邻的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的广大农村里……”。另一文《漫谈湘南伴嫁歌》,②则范围稍宽,“伴嫁歌主要流行于湖南的郴州、永州一带,尤以嘉禾、桂阳、新田、宁远、蓝山等县域为甚”。本作者认为,伴嫁歌并非只是“乡村婚嫁歌舞”,也不仅仅流行于“与粤北毗邻的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的广大农村里”。1995年内部本《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论文选集》中,即有专家通过对本省汉族民歌的调查研究后指出,“伴嫁歌,全省许多地方都流行……,但以本区(湘南区)最负盛名,而嘉禾伴嫁歌的唱腔十分丰富,已自成体系”。③嘉禾伴嫁歌达1300多首,占嘉禾民歌2199首总数的59.2%;在两册的《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以313首单独成上册;《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仪式歌”选36首,设“嘉禾伴嫁哭嫁歌”专栏,说明嘉禾伴嫁歌系湖南乃至全国汉族礼仪风俗民歌的典型之一。

因此,对伴嫁歌客观的表述应为:伴嫁歌流布于南方数省,如鄂、川、黔、桂部分汉族地区及土家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而在湖南,它流行于湘南、湘西、湘东、湘中汉族地区与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中,盛行于湘南郴、永两州,尤以郴州嘉禾伴嫁歌最具代表性。

昔日嘉禾女子到“二八”妙龄,要经扯额(成人仪),看屋舍(相亲,讲条件)、合日子(算八字)、接菜(订亲仪)、送日子(定时间)、抬台盒(迎娶仪)、坐花筵(办酒)7道礼仪;在出嫁前进入伴嫁阶段,即女方邀亲戚姐妹,内外伴头(挚女友)陪伴1个月足不出户的准新娘做嫁妆,备回礼,事毕举行坐歌堂的惜别活动唱伴嫁歌,唱完方能出嫁。在新娘出嫁前3个晚上,届时厅堂成歌堂,不邀男方与其亲友,无器乐伴奏。笔者在嘉禾实地考察时,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请来了十多位民歌手,其中年过七旬的女歌手李机花老人,给我们讲述并表演了嘉禾伴嫁歌的整个内容与演唱程序。她说:第一晚叫“伴小嫁”(贫困人家唱一晚)。连续唱三个晚上算是大排场,叫“伴大嫁”,整个伴嫁分八层内容。“伴小嫁”当日晚饭后开始,先由四个伴娘布置好歌堂,随即众伴嫁姑娘依次入坐,然后由歌头起唱《安席歌》,然后唱《耍歌》,接着唱《射歌》。而后唱叙事歌《长歌》,长歌之后便跳《伴嫁舞》,此时黎明将至,郎家花轿将临,众姐妹分离,新娘出来唱《哭嫁歌》,新娘上轿后,女伴们即唱《送姐》惜别歌,相送到友亲亭,歌声便止。婚后三日新郎携新娘拜回门,女家姑嫂姐妹采用《徒歌》恭维和戏谑新郎,至此整个伴嫁程序圆满结束。

二、嘉禾伴嫁歌的历时性基本价值

历时性基本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最普遍的价值,也是其最深层、最核心的价值。

1.历史价值

2005年《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④一文则说:“嘉禾伴嫁歌始于何时就现存资料来看尚难以考证”。本课题作者曾撰编过有关嘉禾历史的书籍,现作一考略:嘉禾古称“禾仓、禾邑、禾仓堡”,按湖南图书馆藏《衡湘稽古录》载,它初为炎帝神农的教耕之地和粮仓,后为秦始皇“南戍五岭”的禾仓。它从春秋战国起属临武邑,汉魏桂阳郡(治所郴州)临武县,隋唐郴州临武县,宋元桂阳州临武县,明崇祯十二年(1639)由临武析出加桂阳部分,专门立县,属桂阳州,迄今是全国唯一称“嘉禾”的县份,历史深厚悠久。

对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伴嫁歌,清同治《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唱。”《嘉禾县图志》礼俗篇指明,“女伴相聚首,谓之伴嫁”并描摹“姻族女亲咸集,夜歌达旦”,“或各举一小磁盆,对歌而跳”,这是清代情形。《桂阳直隶州志》载明代教谕(学官)曹友白作芙蓉竹枝词,其中一首“采茶未了又蚕桑,萝婢荆妻镇日忙;闻道邻家新嫁女,花筵约伴唱娘娘”。附注“州人嫁女之先一夕,招众女伴设酒果数席,饯于中庭,曰坐花筵。”这是明代情形。邻州《永州府志》记“道州嫁女……设歌筵宴女宾,有歌女四人,导新娘于中堂,至夜歌声唱合,群女陪于中堂。”宁远风俗与上相似,新田亦同。“府”的设置始于唐,晚在元,由此可知嘉禾伴嫁歌晚在元代已十分盛行。嘉禾伴嫁歌其“传承谱系”中的第一人为“罗四姐”,出生不详,自古流传只身赴广西与刘三姐对歌。阅《辞海》“刘三姐”条目,“相传为唐代今壮族农家女”,《中国神话人物辞典》明确她“生唐中宗年间”,这样可知歌王罗四姐亦为唐代人。虽是传说,却折射出一个历史信息,即嘉禾伴嫁歌可能形成于诗歌与音乐空前繁荣、女性地位跃升的唐代初中期。

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同流传千百年的伴嫁歌声,一起承载着久远的历史,不同朝代的志书资料的记录描写,一同再现了丰富的历史画卷,使我们可身临其境地知晓以嘉禾县为典型的古代南方汉民族的伴嫁习俗婚姻状况,而流传至今的伴嫁歌,向我们提供了以直观的活态形式认知历史的条件,呈现了一幕鲜活生动的古人婚嫁场景,重现了一部古近代社会群体的生活历史,它本身也成为南方汉族民俗历史、艺术历史的一部分。

2.文化价值

历史活化石的嘉禾伴嫁歌,在千百年儒家“礼”的学说规范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模式。(1)婚礼文化模式主要特征即男女双方家族必尊礼而行,包括礼仪的复杂、程序的严格、长幼的分工等。(2)特定的女性文化形态。在“礼”的允许下,成就了特定的女性文化形态,全部活动由女子主持、女子参加。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近代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文化特质,在那种“男入学堂,女进歌堂”的文化环境年代里,女性只能自幼在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歌堂中,接受“三从四德”的礼仪教化与各类文化知识的传授。(3)女性文化智慧。在“礼”的赏识下,展露了女性文化智慧,创作的自由、形式内容的丰富,无不反映着女性的思维与审美方式。(4)平民文化观念。在“礼”的包容下,树立了平民文化观念,无论何种政治、经济、教育、民族背景的人家都能运用、享受这一文化权利资源,哪怕经济条件再差也要“伴小嫁”唱一晚。(5)文化传统。在“礼”的强调下,形成了“男唱山歌,女唱伴嫁”的文化传统。许多女孩子3—5岁起就开始学唱伴嫁歌。

伴嫁歌是嘉禾劳动妇女用歌舞的方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用伴嫁歌堂的自娱自乐形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它在教育和陶冶人的思想、道德、情操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而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嘉禾伴嫁歌的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基因与文化活化石的价值。

3.精神价值

上世纪90年代的论文说伴嫁歌是妇女“唱出自己的悲惨遭遇”,此后仍有论文沿袭此说。诚然,伴嫁歌产生延续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给妇女造成大量的爱情、婚姻悲剧,因而伴嫁歌积存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最典型的莫过于《半升绿豆》、《青布罗裙白布头》、《十八满姑三岁郎》。这类歌曲重现了在那样的年代,男婚女嫁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否妇女们只是悲苦愁?伴嫁歌全都是反映妇女悲苦愁的精神状态?我们认为,不能仅凭几首代表性歌曲作出评价,伴嫁歌有很多作品表现出怒斥封建婚姻制度、抨击封建道德规范的精神。例如《半升绿豆》的另一版本,最后两句为“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已不只是控诉,而是怒斥封建婚姻制度。又如《骂媒歌》,“死媒婆,瘟媒婆,吃了好多老鸡婆。你初一吃了初二死,……”,公然在喜庆之礼时,以这类“不礼”抨击封建道德规范,更有甚者,“真事情来假事情,这场官司打得成,一打官司衡州府,二打官司上京城……”。从“衡州府”的歌词来看,明代——元代偏于湘南一隅的妇女已产生法律人权意识。尽管闯上州府甚至京城跟父母打自主权的官司,属艺术的夸张,但这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道德压迫下的还有男子,但却未见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可见湘南妇女思想光辉的折射盖过了他们。

湘南妇女千百年来在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坚守着歌堂,创作出1300余首伴嫁歌的宏篇巨制,终于将歌堂改变成一块公诉“三从四德”的舞台、维护妇女权益的阵地,这中间蕴藏着的正是嘉禾湘南妇女不盲从、不向宿命低头、团结一致勇于抗争的精神。

三、嘉禾伴嫁歌的共时性基本价值

嘉禾伴嫁歌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它还更具有民俗与艺术之中的共时性基本价值:它包括社会和谐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1.社会和谐价值

2007年的一论文说,⑤它除了祝福娘家女儿,“也意在借助这种社会影响来促成男方形成对这桩婚事的责任以及规范新郎的婚后德行。”看法颇有道理,不过只说了协调家庭关系的一面。从伴嫁歌的曲目来看,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做媳难歌”(25首)、“嫂嫂恶歌”(5首)是协调对方家庭关系的;“怨爹娘歌”(23首)、“离娘歌”(12首)是调整女方家庭关系的;“交姐妹歌”(35首)、“赞姐妹歌”(13首)是促进人际、族群、区域关系的;又如怨爹娘的“哪有养女乱许人”、“骂媒歌”等等。这些都是抓住“谁无儿女,谁不做父母”的人性基本点,宣泄个体对命运遭际的担忧心理,宣扬善恶有报的普世道理。另方面,在嘉禾伴嫁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材料列举的15首代表性歌曲中,三分之二的是表现对自由浪漫的爱情的渴望,对姐妹情感、友谊的念想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伴嫁歌以约定俗成的歌堂会合方式,邀集亲友聚起群体,公开控诉专制落后的婚姻制度,又公开追求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在这过程中,协调多重关系,凝聚民心,弘扬正气,促进人与人、人与族群的和睦相处,力争社会的公正公平、生活的安定有序,因而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2.艺术审美价值

嘉禾伴嫁歌是以歌表情的一种惜别活动,其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反映出人类女性内心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首先,从音乐表现形式上看,它的曲调淳朴简炼,优美动人,节奏性很强,在调式上多运用羽调式,节拍节奏上变化多样,衬词的搭配润腔更是灵活婉转,别具地方特色。

其次,从嘉禾伴嫁歌的审美表演形式来看,它无论在湘南地区还是湖南全省,都是最齐全的;有独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领唱、合唱、伴唱、轮唱、哭唱等形式基本齐全,并有伴嫁舞十多个,有轻盈柔美的《把盏舞》,热烈奔放的《香火舞》,诙谐风趣的《美酒舞》、《推磨舞》、《香火舞》、《挑水舞》、《划船舞》、《娘喊女回舞》,最后是《走火舞》。表演时,姑娘们手持蜡烛、篆香翩翩而起,香火似流星满堂闪烁,烛光像火龙飞行夜空,香火、烛光交错,形成一片银光闪亮的火海,真是美不胜收。

再次,从它的审美内容来看,有哀怨的,喜悦的,泼辣的,更有情感、心理复杂的,如《娘喊女回》“母:女呀,喊你早晨回来,女呀;女:哎咳娘啊,上午回来太阳大来……”委婉曲折,耐人琢磨,含蓄美蕴藏其中。

总之,嘉禾伴嫁歌演唱形式多,煽情功能强,慰藉作用大,艺术气氛浓,多年来,无论是表演者或欣赏者,人们通过这些作品体验、实践,与歌曲中所表达的真善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为湘南伴嫁歌的代表,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是最具丰富而又系统性的。本文只略考和论证了其主要几种,其它价值尚有待深入发掘,悉心保护,以利传承与科学利用。

参考文献

[1]嘉禾县政协《天降嘉禾》[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7月版。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禾伴嫁歌申报材料,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文化局,2007年5月。

①毛毳《浅析湘南“伴嫁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功能》[j]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②张亚伶《漫谈湘南伴嫁歌》[j]邵阳学报2007年第4期

③湖南民间歌曲集成——郴州地区分册[C],1980年,12月版,第10—11页

④李迪《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颜五湘 湘南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张式成 湖南郴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宁)

猜你喜欢

嘉禾湘南价值
夜猫子的舞台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同行在湘南路上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