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奇特的大家庭

2009-05-31高 原

文化交流 2009年8期
关键词:家庭

高 原

甘肃祁连山下山丹大马营草原上,有一个奇特的大家庭,全家20多口人,来自3个民族,有5个姓氏。他们原本出身极其贫寒,又遭遇接连不断的人生灾难,于是同病相怜,走到一起,并把心中固有的善和深深的爱,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新组合的家庭,写下了一个人间少有的美丽故事。

土藏两族人合为一家

祁连山南麓青海祁连县草原上,有位以放牧为生的女藏民阿旦。她身材高大,性格豪爽,心地善良。阿旦那贫穷的家庭屡遭不幸,父母和公公相继亡故后丈夫又遭暴疾而死。没有了亲人,她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于是,她只好带着年迈的老婆婆和年幼的女儿拉忠,从青海翻越祁连山到甘肃山丹大马营草原替人放牧,以挣一点青稞艰难地维持一家3口的生活。

一天,阿旦在路上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病卧在路旁的年轻人。

阿旦心地很善良,问他怎么了?年轻人有气无力地回答:“我病了……我没有家……”阿旦看他这么可怜,想收留他,就问这位病得很重、几乎陷入绝境的年轻人:“你愿意和我们母女生活在一起吗?”

“……你说什么?你肯要我吗?”年轻人惊愕而感激地望着骑在一头黑牦牛身上的阿旦,一时不敢相信。他已经病了很长时间,而找不到愿意收留他的人。

阿旦看着这个小伙子虽然孱弱但骨架很大,身板很宽,还有一双憨厚诚实的眼睛,就用肯定和鼓励的口气对他说:“真的,只要你愿意,不嫌我们孤女寡母的,就到我们家来,我帮你治好病,你跟我们一起生活,做我的儿子。”

“阿妈,我愿意,病好了,我会干很多活的!”这位叫马前的年轻人急不可待地应着,心里充满了感激。

从此,马前这个在祁连山青海与甘肃交界山区流浪了8年的土族穷青年,扎根到藏族阿旦家,成了这个家的新成员和唯一的男人。

阿旦像对待儿子一样地给马前治好了病,马前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成为一个很墩实很英武的小伙子。从此,马前每天帮阿旦放牧,给母女俩承包来更多的牛和羊,成了这个土、藏合一的双民族穷家的顶梁柱。几个月后,马前的憨厚、勤劳、善良和对阿旦母亲般的关心孝敬之情,被14岁的“妹妹”拉忠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二人两小无猜,亲密无间,一起生活了几年后,渐渐产生了爱意。转眼又两年时间过去了,爱情的种子生根发芽,他们越来越喜欢和依恋对方。阿旦也看出两个孩子的心思,便请自己的一位牧友提起话头,撮合马前与拉忠正式结为夫妻。夫妻俩恩爱甜蜜,几乎是形影不离。拉忠这个从几岁起就在牦牛背上苦度童年和少年的藏族女孩,感受到一种特别的人间温情。

阿旦年轻时放牧,常常着男藏袍戴男礼帽和深色墨镜,扮为男牧人。一次,一伙歹徒抢走了她的牦牛,她策马疾追,一顿长鞭“撂炮”,打得强盗落荒而逃。阿旦成为山丹军马场的牧工后,所放的200头牛、牛犊保活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连续13年当先进,多次出席总场、山丹县和省里、兰州军区的英模会,还被选为县和省的人大代表。

十多年过去了,马前和拉忠却不生养,这让阿旦愁上眉梢。后来,二场草原队一位姓刘的朋友主动把自己的女孩过继给马前家,这个汉族女孩改名为马存兰,使这个已有土、藏两族的家庭,又新添了第三族。 

汉族女人伸手相助 

收养了马存兰不久拉忠有了身孕。不幸的是孩子只怀了6个月,拉忠就病了,患上了肝包虫,肚子里长了大肿块,送到兰州军区总医院动了一次手术。拉忠住院时,肚子里的孩子不得不提前取出来,在育婴温箱里长到一岁才回到军马场家里。她就是唯一有藏族母系血统的马军兰。更糟的是33岁的拉忠由于过度劳苦,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这个多民族家庭,又遭到霹雳一般的打击。阿旦痛失爱女,马前痛失爱妻,马军兰痛失亲娘,“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女”这人生最不堪的打击,使全家悲伤不已,妻子亡故,抛下73岁的阿旦老阿妈和15岁、8岁两个女儿,这使已经40多岁的马前一下子陷入意料不到的困境。精神和生活上的打击,对这个已受磨难大半辈子的憨厚男人是沉重的。今后怎么办?马前失魂落魄,没了主意。

这时,山丹县水电局有个热心肠的人刘同海来看马前一家。刘同海与马前是朋友,早就熟识。他安慰了一番阿旦和马前后,提起一件事,说武装部的老陈不久前突然去世,妻子张玉凤成了寡妇。两面都是朋友,他想撮合这不幸的两家人成一家。

刘同海回到县里,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张玉凤,但马前和张玉凤得知对方的详细情况后,都犹豫了。原来马前想:自己已经48岁了,人家才31岁,她肯定嫌我老,再说自己上有老阿妈,下有年幼的女孩,家庭负担重,又是土、藏、汉合一的特殊家庭;而张玉凤想到自己带着年幼的儿子,拖累这么大,人家不嫌才怪哩!两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上来不考虑对方的条件如何,先觉得自己的条件配不上对方,都说“不见了”。

刘同海一听急了:“什么话,面都没见就说不成,一定要见,哪怕见一面。行就行,不行再拉倒也不迟。”

春天一个和暖的日子,刘同海带马前来到山丹县的东乐乡张玉凤家。31岁的张玉凤,白白净净,高挑个儿,少妇风韵。马前去前虽然就没指望什么,但也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显得比平时年轻许多,而且穿了套西装,干净整洁而英俊。

刘同海把孩子赶出去,把马前和张玉凤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

都是过来人了,两个人倒都没太多拘束。马前照实说了自己的条件如何如何差,张玉凤听了忙说:“我都知道了,谁嫌你啦!怕是我要拖累你哩!”

马前也急忙说:“不,不,娃子虽然小,拉扯几年就长大了,怕什么,”又说,“年轻时那种苦我都熬过来了,现在有工资,还过不去吗?”

张玉凤一听马前这么说,心里豁然一亮,有点感动,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真不怕拖累?”

“怕什么,咱两个人合力拉扯,什么都不怕!”

张玉凤眼圈儿有点潮湿,心里暗暗想:“这个男人真老实。”

就这样,两个苦命的人互不嫌弃,很快办了结婚手续,就搬家走到了一起。张玉凤到马前家落户,马前的家突然变成了一个人丁兴旺大家族。

马前这个家成了有土、藏、汉三个民族5个姓的罕见的奇特家庭。

举家贤孝金子之心感天动地 

张玉凤与马前结合后,家境更困难了,买不起肉和菜,买不起孩子的书包、文具,更不用说买新衣服。

阿旦与张玉凤一直以母女相称。阿旦不会说汉语,张玉凤也听不懂藏语。为便于沟通,伺候好阿旦,张玉凤学会了藏语。一家人藏语杂拌汉语,又说又笑,幸福和快乐充满了这个家。

阿旦一直习惯于藏式生活,张玉凤每天天不亮爬起来煮奶茶给阿旦喝,十几年从没间断过。马前买不起彩电,张玉凤就把阿旦背到朋友或邻居家,让老人去看电视。常年如此背来背去,邻居们都十分感动。

后来,已85岁的阿旦因风湿病和普氏杆菌病彻底瘫痪在床,失去了行动能力,屎尿都拉在炕上。张玉凤已经伺候病在床上的阿旦十几年了,这时照顾得更为周到、体贴。阿旦四肢僵直,手指蜷曲缩成一团伸展不开,指甲都几乎抠到手心肉里去了。张玉凤成天用酒精浸泡艾草和蒲公英,夹在老人手指间消毒治疗,每天要换几次。她还给阿旦热敷膝盖、拔火罐悉心保养治疗。阿旦块头大,张玉凤很瘦小,玉凤抱不动她,只好将阿旦驮在背上,拉过盆子来让阿旦拉屎撒尿,有时,屎尿弄在裤子里和床上,张玉凤就给老人擦,换下脏衣服和床单,当即去洗掉。阿旦瘫在床上,眼睛默默地看着张玉凤所做的这一切,感动得直掉眼泪。

场里开运动会,张玉凤把86岁高龄并瘫痪多年的阿旦背到会场上,让老人高高兴兴看了热闹。

张玉凤对比自己大17岁的丈夫马前也是恩爱体贴,关怀备至。她包揽了全部的家务,不让每天放牧回来已很疲倦的马前动手。马前的腿有严重的风湿病,她就给做了厚厚的毛棉裤,并每天亲手给按摩、烤电和配药,悉心保养治疗。玉凤细心周到,抚平了马前失去拉忠的伤口,使他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的这个女人是最好的。

出于善良的心性,张玉凤处处偏爱和照顾非亲生的两个女儿马存兰和马军兰。做衣服总是先给两个女儿做,直到穿得旧了,才改一改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穿。吃饭时,孩子们排好队,女儿在前,儿子在后,好吃的总是多给女儿一点。偶有亲戚带来水果糖、糕点什么的,张玉凤先给阿旦奶奶留一些,然后再给女儿,剩下一点才分给儿子。

张玉凤贤惠善良、敬老爱幼的行为和美德传扬开来,感动了军马场和山丹当地的人,她因此也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人物,光荣出席了兰州军区后勤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代表大会,又出席了兰州军区妇女工作先进代表大会,这个特殊的家庭还获得了“甘肃省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美名佳话,传遍了陇原大地。

长辈的美德和良好行为,对孩子是最好的身教。这个家庭所有的孩子,都在潜移默化中深受着良好家风的濡染。孙子孙女们,抢着给阿旦煮药喂药,擦屎擦尿,换洗脏衣服。

现在,这个传奇般聚合在一个屋檐下的多民族家庭,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成为尊老爱幼、和睦美满,在全省出了名的模范大家庭。

猜你喜欢

家庭
有趣的家庭辩论会
家庭“煮”夫
我的家庭
家庭阅读角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正的好家庭,一定是拼妈的
6个“家庭”20个“娃”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