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2009-05-31周 军
周 军
2008年7月4日,我随上海赴台旅游首发团踏上宝岛,作为期10天的旅行。去台湾旅游,尤其对台北故宫博物院充满好奇与向往。
一宫两院
1965年8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位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2段22l号的碧水苍山之间。远远望去,在巍巍青山和葱茏松柏的掩映下,故宫博物院奶黄色的墙壁与碧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璀璨闪光。这里共收藏、展出稀世珍品超过65万件,每一件都堪称珍宝,是代表中华文明的顶级文物:现存铭文最长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盘、传世仅数十件的宋汝窑天青瓷器、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煌煌巨制《四库全书》、苏轼《寒食帖》和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还有阎立本、米芾、蔡襄、宋徽宗、文征明、唐伯虎等历代名家书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来这里参观的游人,戴上听筒,可以接收无线讲解。我对瓷器颇有兴趣,放眼望去,不能不感叹这里的古瓷之丰。
这些珍品可说是见证了中国人的苦难史,先是因“九·一八事件”,东三省3个月内相继沦陷。此时几百公里之外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正紧张地酝酿着馆藏文物的南迁计划。准备工作足足做了1年多,1933年2月5日的晚上,19557箱故宫珍品正式踏上了南迁之路。
装满故宫文物的列车一路向南,到达南京后,一部分留在南京,大部分迁至上海。4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在朝天宫成立,南迁文物全部进驻朝天宫。
接着“七·七事变”爆发、上海沦陷,故宫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再度开始运往大后方四川。一路险情不断,所幸并未遗失和毁损。
当时,故宫先将80只铁箱用轮船转往四川省巴县,接着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又将抢运出的文物16000多箱,分别从水陆两路撤离,抵达峨嵋、乐山安放。抗战胜利后,文物先是集中到重庆,随即运往南京,不久又逢国共内战,因此,又被国民政府由距离成都市区30多公里的新津机场和南京下关运到台湾。
来台后,这些传世珍品先是暂居基隆,而后从基隆到了杨梅的一个仓库,又到了台中糖厂,再于1950年4月转到台中雾峰乡北沟吉峰村仓库,最后于1965年11月12日正式落脚台北外双溪。有“图书管理员”之称的蒋复璁出任院长。从那时起,海峡两岸就有了“一宫两院”的格局。
第一批运往台湾的有5522箱顶级国宝,数量仅占当年南迁文物的1/4左右,不过却以精品闻名全球。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安阳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图书馆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大批珍贵文物。此外,60箱重要的外交档案和国际条约文本也随船前往,其中就有那份著名的《南京条约》。这些文物中包括了曾参加过“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珍品:中国彩瓷烧制史上最美丽的作品——乾隆年间珐琅彩瓷中的极品、珐琅彩山水楼阁碗,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东汉玉辟邪,散发着几千年前神秘气息的良渚文化的玉琮,长6米多、被后世称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的《富春山居图》。
第二批迁台文物有3502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其中最著名的是文渊阁《四库全书》。它于乾隆四十七年入藏紫禁城文渊阁,是当时七部《四库全书》中缮写最为完整、制作最为精良的一部。这批文物里还包括曾收藏在紫禁城里的宋元瓷器、世界上仅有的汝窑无纹水仙盆、宋高宗最珍爱的汝瓷之一——奉华纸槌瓶、宋代五大名窑的珍品——定窑孩儿枕。除珍贵的宋元瓷器外,存于南京的全部青铜器也随“海沪号”飘洋过海,到了台湾。
《满文原档》即所谓的“旧满洲文件”,完整记录清入关以前满族在关外崛起的所有历程,描述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如何率众在关外壮大、建立清朝的完整故事,共40巨册,是世界上研究满洲史以及满文发展最重要的学术文献。
这部文献是最早的满史。在文字学上,努尔哈赤以蒙古文作为基础加以变化创立满文。“满文原档”于满文创立8年后诞生。由于此时满文创立不久,仍是非常原始古老的文字。这部旧满文与满族研究的重要文献,在全世界也只有一份。
珍品绝藏的海洋
我举目逡巡着,一看到“汝窑”,不禁“眼睛发绿”。
宋代青瓷中质地最好也最为罕见的自然是汝窑瓷。宋人记载汝窑为宋瓷之冠,它以细腻的胎体、精巧的片纹和浅蓝、天蓝与淡青釉的虹彩而闻名于世,现存于世的仅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23件,而且是最上乘的。
我看着展出的汝窑“天青莲花式温碗”一种天然的“滋润”,润得恰到好处——任何艺术的颠峰状态都是“恰到好处”,与它相比,南宋官窑似乎过于肥腴,而南宋龙泉窑则稍嫌清癯了。
关于“天青色”,古人的感觉似乎和我们不同。周世宗“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烧将来”中的那个“青”色,是不是我们现在认定的“青”呢?看来不是。那时候没有标准色板,偏绿或者偏蓝的甚至微紫的,都可以说是“青”。
“天青莲花式温碗”是微绿泛蓝的。而同时展出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也是天青,却是偏蓝而微绿的,更接近现在的“天青”色。古人所谓“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确有这样的境界!
说起“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可谓天下第一绝品。众所周知,汝窑器釉面大都有细如蟹爪的开片,所谓“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绝”,其中,没有开片的更加珍贵,“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逼近了怎么看都找不到一丝细纹,聚釉深外泛碧,釉薄处则浅泛粉青,完全符合宋人“汝窑宫中禁烧,内以玛瑙为釉”的说法。到此为止,全世界65件汝器唯此一件无纹,称之为“广陵绝响”,毫不为过。想象着当年工匠从无数的汝器中遴选出这件神器,该是如何的狂喜啊。
我又发现瓶底烧印有“丰华”两字的一只梯形的青蓝色瓷瓶,尤其华贵,那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贵妃刘夫人的宫中之物。官窑青瓷弦纹簋、哥窑灰青葵口碗、宣德霁红莲瓣壶……只能用目不暇接、神醉心迷来形容此刻的情形。玉器中的翠玉白菜、书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颜真卿书帖、宋徽宗(赵佶)的瘦金真迹,画卷中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还有大量为目前有关当局秘而不宣的国宝级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真是珍品绝藏的海洋。
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始终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人气第一的展品。海内外旅客为一睹翠玉白菜而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游者大有人在,甚至还在台湾的历史课本上出现过。这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的螽斯。螽斯,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水嫩得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可以说这是件含义深远的嫁妆。
另外还有一块几可乱真的“东坡肉”,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脍炙人口的藏品。这块玉髓属于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在不同时间受杂质影响乃至生成颜色不同,形成了一层一层的色泽,经工匠巧妙构思,将表面石皮染色,成为一块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逼真的“东坡肉”。同行的朋友看了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真想一口咬下去”!
这两件雕刻之细,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的藏品,长期以来不敢随意换展,就算海外博物馆想要借展,台北故宫也一律予以回绝。
博大精深的故宫文物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国之瑰宝。这批文物虽经战火兵燹和万里迁徙的大劫难,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真是万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