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2009-05-29耿新锁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目的课程整合含义

耿新锁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目的和途径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全面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含义;目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0-0029-04

自我国教育部正式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观摩课能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却应用很少。有的教师上课,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机器代替了教师授课,视听教材代替了课本,机灌代替了人灌。有的学科教学既不像学科课程,也不像信息技术课程,偏离了正常的教学目的。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理解不深。我们只有全面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才能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也才能探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今已经有许多定义产生,但还没有一个人们公认的定义。概括各个定义的基本含义,我们

不难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只看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制作了多少多媒体课件,而是看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是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教学过程是否改善,教学效果是否提高,是否有利于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1.信息技术不单指计算机技术,还包括电视录像技术、音响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由此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是学科教学需要的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变革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适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理论主要有四种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四种传播理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的创新推广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媒传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1]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是手段,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应该从课程目标出发选用信息技术,重点解决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指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也指将学科课程整合于信息技术,具有双向性。前者大多是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从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角度所关注的问题,研究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创新学科课程。后者大多是课程专家和广大教师从课程创新的角度所关注的问题,研究的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两方面的专家学者应该结合起来,从两个方面共同研究才有利于揭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问题。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二者迭加在一起,也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纳入到课程之中,而是二者的融合与主动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做法,从课程整体上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课程的视野中,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学习对象、得力的学习工具和强劲的教学手段。[2]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的这三大基本功能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课程的方方面面,以促进课程的全面改革,最终实现课程信息化。

6.信息技术绝不是强加于课程教学的一堆设备,也不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增添或扩大的一些程序,只有当广大教师和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统一到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时,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二、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图热闹、赶时髦,而是改善学科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优化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目的,实践上可以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是改善学科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目的。

这一步的整合就是从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出发,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引入教学和学习过程,解决那些运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2001年,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3]

显而易见,教育部就是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与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系统处理教师备课、讲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这一步整合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的再现功能,以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等,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来研究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这一步的整合虽然还是低层次的,但也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就像使用粉笔、黑板、教科书一样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合理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帮助,解决那些用其它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则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主动地协作与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相关能力。这一层次的整合实施起来比较方便、简单,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实践中也开展得比较普遍。

第二步是优化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课程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内容、模式、策略、方法的改革。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开始从课程整体出发,重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课程,以适应现代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如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人们对承载课程的媒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始摒弃或重塑传统的教学理念等。这种新的尝试,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4]

它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变革作用,最终促进课程的全面变革。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到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从课程整体改革的高度去认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学科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广大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层次的整合中,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学习对象,也不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而是与学科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合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使用的。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在顺利地达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互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由以上讨论可知,信息技术只有与学科课程实现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推进学科教学的变革。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途径究竟在哪里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整合效果呢?这个问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同的学科不可能运用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因而提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与所有学科整合的途径是困难的,但无论哪个学科都可以从以下五点出发考虑整合问题。

1.在学习理念上整合

这里所说的学习理念,主要指现代知识观和现代学习观。现代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还具有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等主客观兼备的特性。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接受客观的东西,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根据现代知识观和现代学习观,学生无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学习学科课程知识,教师都不能只给学习者传授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任务、资源和工具支持,以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在学习目标上整合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还是各学科课程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二者看似互不联系,其实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在学习目标上整合,就是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二者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科课程教学双赢的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网络基本知识;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要求既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具体目标,也是学科课程教学的一个潜在目标,既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具体实现,也需要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潜在体现。

学科课程包括文史哲、数理化等各门课程,它们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总的来说,都要求学生在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意义、体验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策略。这个要求既是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既应该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也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

3.在学习方式上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然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合作学习和学科综合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课程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学习方式也就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整合点。能否有效实现学习方式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设计适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新型学习方式,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在课程内容上整合

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内容组合起来,使其相互依托、协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许多整合点,整合面非常广泛。如高中数学课程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作图、快速计算、机器证明以及人机交互等功能,进行函数作图与分析、几何绘画、数据处理等教学活动,不仅开拓了数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而且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在讲授Word制作、调整与美化表格的教学内容时,没有直接讲授信息技术内容,而是以人口问题为依托制作电子宣传稿,让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习信息技术。这个案例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人口问题相整合,体现了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具体整合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课程内容的整合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内容整合的基本要求。第二,必须考虑二者的协调一致性,即学科课程教学中需要应用某一信息技术进行重组、创作等信息化处理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反过来,当信息技术课的某一内容需要学科课程的某一知识或技能作为依托时,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这些知识和技能。

5.在媒体技术上整合

媒体技术分为现代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技术,现代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网络等,传统媒体技术主要有实物、标本、粉笔、黑板、教科书等。不同的媒体技术运用不同的信息符号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刺激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表现出不同的教学功能与特性。因此,在运用媒体技术时,应该在分析媒体技术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取长补短、综合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具体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立足于课程,利用媒体技术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让师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第二,从课程目标出发选择和组合媒体技术,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特别是在使用传统媒体技术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时,不要生硬地使用现代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1999,(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http:www.moe.edu.cn/edons/website18info7256.htm.

[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J].教育研究,2002,(10).(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目的课程整合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虚荣的真正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