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网,好上网

2009-05-29陈聪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电脑网络自律道德

陈聪玲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电脑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网络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是世界性的。墨尔本大学校长吉尔伯特指出:网络文化将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化范式,如何组织全球化的教育事业,如何管理全球化的教育体系,将是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网络以极快地速度影响着教育及教育对象,与此同时有关网络的社会问题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下,教育对象会受到什么影响?又该如何进行学校德育工作?这将是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积极影响

网络以其丰富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隐秘性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对正处于发展期,求新好奇心理强,喜欢探索的青少年吸引力更是具大。据统计在我国上网人数中,青少年占到了近70%。电脑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青少年科学合理用“脑”触“网”对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1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使个人朦胧的想象,变成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界面,使青少年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青少年通过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看到科技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另外青少年可通过网络接触各种信息,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阅述自己的观点,以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强判断力。同时网络为青少年学习提供宽松没有地理空间限制的协同学习环境,使学校“围墙”概念逐步消失。这种不受时空场合限制的文化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自学性。

2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

在网络上不存在传统教育模式那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也不存在“我说你听”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网络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能淡化讨论者的身份意识,使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缩短,更能真实直接地交流各种观点和情感。同时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宣泄情感提供良好的途径。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引起各类事故的发生。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消极影响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性,网络发展的不完善和网络的特殊性,我们也应看到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消极影响。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上网是娱乐为主,而不是学习为主。他们往往沉溺于聊天、游戏,这种不科学不合理地用“脑”触“网”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无疑会产生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青少年网络依赖恋网成瘾,导致网络幽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

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青少年有上网成瘾的倾向,当他们在网络上获得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之中。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在网络中他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久而久之,导致一些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完善的人生,而更加消极失望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从而导致他们痴迷网络,弱化了他们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同时,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性使许多人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相互不信任,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现实中来,使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怀疑现实人际交往中一切人的真诚,进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影响他们的社会和心理健康。

2造成青少年道德与道德情感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

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如同魔鬼一般时刻侵蚀着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青少年,逐渐使一些青少年心灵扭曲、道德意识弱化。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人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好青年”,在网上则随意在聊天室,BBS上进行谩骂、欺骗,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面对电脑网络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健康带来的双重效应,学校德育该如何实施才能趋利避害、兴利除弊,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确立网上网下一致的道德标准

首先要教育学生网上的道德标准与网下的标准是一致的。人的行为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和检验,双重的人格标准最终将对个人的成长造成很大的损害,人在网上的活动是可以虚拟,但是下了网,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做人的准则不会因为网上的“虚”而改变。因此做人所需要的责任感、诚信的原则、公正的意识、尊重他人的理念,仍然是做人的准则。

(2)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道德自律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在一个集体中能够自律,是人的非自主性能力,需要意识品质毅力作为支撑,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做到自律,离开集体在网上能够自律,就是人格的一种升华。凼此,学校应开设网络伦理课或网络伦理讲座,将学生对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以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以及面对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以时代的信息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3)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辨别能力及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对信息的批判能力。学校的德育可以提供示范,从网上选取一些案例供学生公开的讨论,做出必要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评价、抵制、筛选的能力。教育学生提高识别警觉力。坚定信念,守住良知,拒绝堕落,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4)寻找切入点,构建德育平台

把学生和网络隔绝是不可能的,利用网络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装进德育的内容,并做到有机的融合,构建一个德育的新平台,这是较为可行的德育模式。

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用我们的主旋律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和优秀知识的课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设计各种版块。如:用“学校风云人物”介绍学校的特长生;用“心灵交流空间”让学生可网上咨询,解决心理难题;用“友谊驿站”使学生之间正常交往有了空间,相互激励竞争,使纯洁友谊得到保护和指导。还可以设计“网上论坛”、“校长信箱”、“家长信箱”、“英语角”、“班级动态”、“道德超市”等。用这种既生动又贴进学生生活的方式吸引学生。

猜你喜欢

电脑网络自律道德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新语
自律的力量
无所不在的电脑网络
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知耻自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加强电脑网络安全管理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