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情感教育论
2009-05-29钱家荣
钱家荣
摘要:情感智力又称为情商(EQ),是一个人重要的核心心理素质,既是人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又是人身心健康的标志性品质,由于我国的教育国情是偏重智力开发,忽视情感培养,以致学生情感智力水平较低。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他们的情感智力。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情感情感智力情感教育思考
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理性发展的动力。“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我们确信,人只有被当人的时候,他的创造性才智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只有被人充分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人,只有在情感健康的时候,才能整体和谐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生的情感生态
当前中小学生的情感问题以及由情感问题引发的事情时有发生。中小学生的情感生态现状令人担忧,部分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委屈;脆弱,经不起挫折;浮躁、沉不下心;意志品质差,行为持久性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6%-2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笔者2003年在本校高三学生中的调查发现,有高达44.9%学生受情绪的困扰。当前,中小学生在情绪情感上的整体发展特点为:对自己情绪情感发展的优缺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较强,对自身的性格特征,情绪特点有认识但对自身的情绪认识片面,表现是过多关注自己的优点,不能直面自己的不足。喜欢听表扬话,听不进批评话,对自己评价摇摆不定,成功时目空一切,失败则一蹶不振;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不断增强,但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还不足,容易产生激情,情绪波动大。情感体验比较丰富,强烈但不深刻,不能很好地看待成败得失,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遇事不冷静。
引发中小学生情感问题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当前中小学生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趋势,使他们很难改变以往在父母呵护下娇生惯养而形成的任性、蛮横和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一旦真正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惊惶失措,往往以逃避、抱怨的态度去对待,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乃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他们还普遍存在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带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在认知结构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主观臆断,对他人产生偏见或忽视他人的需要。同时用理想的尺度去衡量自我与人际交往本身,与他人的关系不和谐,与社会不协调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另外,中小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淡薄,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在团队中不善于与他人展开合作,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互助,往往从个人角度考虑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充满矛盾的阶段。他们对外部刺激敏感,情绪体验快而强烈、跳跃性极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既可因一时成功而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也可能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低估自己,悲观失望。
二、中小学生情感智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差异,不是因为智商的高低,而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情感智力,比如是否具有进取心、自信心和恒心。是否具有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的志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性格和其他心理品质等。事实也证明:有些智商高的人,由于他们的意志品质差,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心胸狭隘遇事想不开。一旦受挫折,他们把原因归咎于社会或别人。认为社会不公正,认为别人在背后捣鬼,以至于产生报复行为,对社会、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情感智力决定了我们怎样充分而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
三、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情感智力并非先天注定,是可以培养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有管情感的区域。认为学生的心智尚在发展中,学生情感智力的培育是可能的、其教育是可行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良好的心理情感素质,教育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完整性相背离。我们的教育必须补上情感教育这一课,虽是无奈之举但又是必要所为。
1.提高教师的情感智力。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智力涵盖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能力等。情感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教育者应在注重个人的学习和修养的基础上着重提高个人各方面的情感智力,以便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提升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给学生以亲和感。情感教育重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凝聚力。重在教师的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科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具有亲和作用与凝聚作用。作为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感受,察觉学生的真正需要,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承认和重视他们的知识才华,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用深厚真挚的感情感染、关心和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适当的期待,发挥情感的正面教育效能。
2.优化育人的情感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涉及心灵深处的情感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教室、宿舍、图书馆、绿化等硬件环境建设中的精神内涵,坚持全方位、高品位。其二注重校纪校规的建设,运用实用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创造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气氛。同时,对违纪学生要敢抓敢管,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纪律处分。使他们体会到制度的尊严,激发他们产生自责、自谴、自重、自爱的健康心理和情感。其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这既可满足学生的团体归属动机和合群行为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集体的成功与失败产生反响和共鸣,使学生的努力方向与集体发展的愿望相一致,并为集体的成就自豪。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其四要把握好学生荣誉感强,不愿落后于人的心理,充分发挥奖惩激励作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并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各项评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就一种使多数学生都能获胜的积极心理,使他们体验到正义感、荣誉感的真正价值,保护和激发他们学习进取的热情。总之,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精神归向的动力家园。
3.构建完整的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智力包括情感的自我觉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他人情绪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