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主观阅读题制胜锦囊
2009-05-29王周平
王周平
一切阅读的本质,都是理解。只有有效提升理解力,才能实现现代文阅读的全面突破。现代文主观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因此,了解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题要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特就现代文主观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及解法略作探讨。
一、词语理解型
命题特点: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历年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须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
制胜锦囊: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真题举例: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季羡林《马缨花》,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相关语段: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答题思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回答时需要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作者用“光”与“影”来分别比喻如今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和昔日长在庭院里的马缨花。对于两种马缨花,作者都喜欢,毕竟,昔日的马缨花给了作者不少的精神慰藉,如今的马缨花则更为可爱。明白了这一点,本题就好作答了。标准答案:(1)“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2)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二、句子理解型
命题特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历年来高考主要的命题形式。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制胜锦囊:理解句子的含义,也像理解词语一样,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对此类命题,需要先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句子的含义。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真题举例:根据上下文,解释“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的含意。(寅公《阳关古道苍凉美》,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
相关语段: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答题思路:研读原文第5段,你可以发现,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哲学家、诗人、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死离别的感慨,可谓凄凉悲惋。解题时应披文入理,析文入情,在文段的大语境中去探求句子的内涵,也就是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含意。把“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和“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等句子加以整合,就可以得出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三、筛选整合型
命题特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历年高考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制胜锦囊: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考生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真题举例: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杨辛《天坛之美》,2006年高考北京卷第16题)
相关语段: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相关信息的分析与整合的能力,并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检索区间在第9段,阅读这一段并进行整合,故宫的“庞大”和“以气势取胜”,可概括为雄伟(雄壮、雄浑……);“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可概括为威严(庄严、森严……);而方形的空间造型和“以红(砖红、土红而不是火红、鲜红)为重”的颜色应整合成厚重(凝重……)。标准答案: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四、技巧分析型
命题特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主次、详略、线索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有比喻、夸张、比拟、排比、拟人、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请赏析“……”这句话。
制胜锦囊: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性作用。例如,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的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对比的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主次分明;渲染的作用: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等等。
另外,修辞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散文鉴赏题常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设题,《考试大纲》规定了的八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分别如下: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新颖别致,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层次清晰,增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真题举例: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敦煌》,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20题)
相关语段: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答题思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我们的灵魂”“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化抽象为形象;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写敦煌壁画中的“一根带子”“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赋予静态的敦煌壁画以动态美,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标准答案: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五、段落层次型
命题特点:段落层次主要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文章思路脉络的把握能力,其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某一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某一自然段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作者在文章开头叙述了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文章用某一句话收束全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制胜锦囊:针对段落作用的命题,首先要明确段落所在位置,然后明确段落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组织答案。一般来讲,回答此类问题,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不同段落的作用如下: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真题举例:“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相关语段: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歌德之勺》)
答题思路:研读相关语段可知,“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是一个过渡句,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下文转向对歌德故居的描述,显然,“另一种方式”指的是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筛选并整合有关信息,便可得出答案:(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
六、形象分析型
命题特点: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4)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制胜锦囊: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真题举例: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林冲见差拨》,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相关语段: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答题思路:林冲的性格与心理,是在与差拨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描写等手法,分析时须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从“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可知林冲的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乱,这也体现了作为八十万东京禁军教头的风范。“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又写出了林冲虎落平阳、龙卧浅滩的无奈,体现了林冲性格的另一面:隐忍顺从、谨慎小心、顾及颜面,这也体现了林冲作为配军身份的酸楚。标准答案:(1)两种身份,即教头身份和配军身份。(2)四种性格和心理,即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
[作者单位:陕西三原县南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