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撤并山村寄宿学校的骨牌效应

2009-05-29李鹏飞

记者观察 2009年7期
关键词:凤山寄宿制农村

李鹏飞

从前的“一村一校”,使得农村每个孩子都有学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举家迁进城市里打工,于是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村学校里最少的只剩了三五个学生,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好分配老师,优秀教师也不愿到村里任教。在教育质量不能保证的前提下,资金、人力的继续投入被视为是巨大的浪费,对村里的孩子来说,城里孩子学习的电脑、英语等现代教育课程更是痴人说梦。

为了改变现状,2004年,从义务教育情况较差的中西部省份开始,由中央和各省人民政府主导,县区级政府主要负责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通过对各村学校的裁撤并,新建、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截至2008年,中央财政已投入资金100亿元。

鹏凤山村寄宿小学的没落

吕梁市离石区坪头乡鹏凤山村寄宿制小学里,往年开学时,到处都会涌动着活蹦乱跳的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搅热了整个村子。但2008年的9月3日,学校却一片死寂。

校门正对着的那座贴满白色瓷砖的簇新的三层教学楼,是离石区国土资源局投资27万元捐建的,在当时号称“坪头乡第一高楼”。据说旁边有22间校舍的二层小楼也造价不菲,加上厕所、校园的水泥地、篮球架,这所学校耗资至少要70万。

这所学校从建成后就被教育部门的领导所关注。分管文教的吕梁市副市长成锡峰曾到校考察。有位老人学着曾参观过学校的山西省教育部门的领导跷着大拇指的样子说:“在全山西的农村,这学校的硬件都是这个。”

不过,孩子们在这个设备齐全、宽敞明亮的学校里只待了不过两年,即使这所小学的教学半径辐射到附近9个自然村甚至邻县,也没能在此次学校的裁撤并中幸免。

2008年3月之前,坪头乡24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共有1所示范小学5所寄宿制小学,共9所公办小学,有658名小学生,其中4所小学全校只有4到12名学生。

全乡小学生总数由2005年的1343人,到2006年的1065人,2007年更减至796人,生源的流失以每年20%的速度递减。

该乡乡政府考虑到教师积极性难以提高,且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加之地理环境恶劣,优秀教师外流,学生也在逐年减少,因此投资600多万元在坪头中学东侧新建了集中小学,把除枣洼小学(107人)以外的小学全部合并,进行集中教学管理。目前总人口15570人的坪头乡在其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一所初中、两所小学,还有两所小规模的私立寄宿制小学。

如今,鹏凤山村小学的门锁已锈渍斑斑,楼前铺满了农民收割的玉米,除了电脑、彩电等一些值钱的东西随着学生一起被撤走外,教室和宿舍里的桌椅、床板上落满了灰尘。一位中年妇女指着校园里已经开裂的地面和围墙说:“好多人都要拿桌椅去烧柴了,学校要再没人管,不久这楼也要倒了。”

早在清末民初,鹏凤山村里就先后有了私塾和小学。1968年,村里又设立了初中。当时为了建学校,把村里土地庙和观音庙都拆掉了。那时,全乡村村建有小学校,所有中心村都建有初中,乡政府所在地建有高中,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上小学、50岁以上的人上初中都没有出过村。

鹏凤山村小学学生最多时曾达到200多名,但上世纪80年代初,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得农村人口增速放缓,改革开放的热潮也催动着年轻人携妻带子地举家外出打工,村里的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学生最少时竟只有80多人,1992年,该村初中被撤销,只剩了小学。

而与此同时,村小学的管理混乱也让村民渐生不满。

村民反映,学校一些老师住在距学校40公里之遥的离石区,周六放假,周五下午就回家,周一上课,周二才来,一周好好上课的时间超不过4天。住在附近村子的老师纷纷效仿住在城里的老师,也迟来早走。还有老师或请假到外面的私立学校代课,领双份工资,或雇初、高中毕业生代教,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家长们无力改变,也只能为孩子转学。

有些村民希望政府能收回成命,尽快恢复学校;也有村民认为,如果不加强管理,教学质量上不去,学校恢复了也白搭。

裁撤并后的衍生问题

鹏凤山村寄宿制学校被撤并之后,10公里外的坪头乡小学就成了距离鹏凤山村最近的学校,相比之下,许多村民更愿意把孩子送到离村更远的离石区的学校,无论就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区里的学校都比乡里的要好。

离石东关小学是离石最好的小学,该校教导处主任闫建宏说,全校现在一共有4000学生,外来学生约有八九百,如果东关小学放开招生的话,一届能招1000人,到时候肯定就不只是师资短缺、管理跟不上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教室能容纳这么多学生。但从2007年开始,鉴于各校学生分布不均的情况,吕梁市教育局开始统一调配,同时各校也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加大力度改进。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源逐年流失像瘟疫一样已在农村各级学校传染,即使坪头乡各个小学撤并的主要集中地——坪头小学也不例外。公办学校尚且如此,民办学校更是在劫难逃了,闫建扬先后投资8万元在该乡墕口村建起的一所民心小学,对他来说,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垮掉。

闫建扬以多年来在乡村教育一线的工作经验,对农村大力推广寄宿制学校有一些自己的意见。例如寄宿制低龄化的问题,民心小学现有一、二年级的寄宿生30多名,专配有两名生活老师负责照顾他们的食宿。很多孩子只有6岁,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有的半夜喊妈妈,不仅延长了生活老师的工作时间,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另外优秀的教师不愿到偏僻的山村任教这个老问题,喊了多少年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农村师资力量继续远远落后于城市。

6岁的孩子应该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这个年龄段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和思想启蒙非常重要,正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尽情玩耍享受童趣,而不是整日拘泥于三点一线,被束缚在书本里。但坪头小学的孩子下午5点放学后排队到食堂吃饭,6点至7点上晚自习,之后就统一回宿舍,9点准时熄灯睡觉。与此同时,出于安全考虑,老师要以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压制孩子顽皮的天性,以校规予之更多约束。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孩子从小对学习产生抵触,教学质量必然要打折扣。闫建扬认为,如今的教育,过度强调安全而忽视了质量。

另外,村里学校的撤并,也让村民们感到了经济上的压力。一位儿子寄宿在坪头乡中学的村民说,孩子16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学校什么钱都不交,只需要负责自己的伙食费,每月也要150元,在家可吃不了这么多。而一些隔三差五的试卷费、资料费、补习费,各种名目的补课费也让他们捉襟见肘。

而裁校衍生出的农村问题也不容忽视。撤校使得空巢老人的现象更趋严重,鹏凤山村由原先的近500口人锐减至200人,大部分都是“故土难离”的老人。青壮年的大量出走导致农村出现了“超高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晚景越发凄凉。鹏凤山村一位老人才6岁的小孙子,也是半年前举家迁至离石区大潮中的一个,只有在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爷孙才能小聚数日乐享天伦。而另一位老人脑溢血发作在离石一家医院住院时,一直陪伺看护的竟是一个表亲。

公平是教改应有之义

从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角度来看,推行寄宿制学校实行农村集中办学最大的好处,就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它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的资金投放方式,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办大规模、标准化学校,不仅减少了农村学校危房改造投入资金,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办学经费也宽余很多,至少在基础设施方面有条件保证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推行寄宿制学校能有效改变目前小学设点和教师配置分散的现状。撤并后的学校,教师更集中,便于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经常性地深入学校。迁到乡政府所在地的学校,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也能留住老师。

对学生来说,寄宿制的集体生活,免去了路上的跋涉和家长担心的安全问题,也可以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团结分享的个人品格,同时也将家长从每天为孩子日常起居的操劳中解放了出来。

不过从目前推行的效果来看,政府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情势似乎估计过于乐观了。

山西省教育厅第37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只说了要秉持“交通便利、位置适中的原则选址建校,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但半径多大算是“合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该撤还是该并,尺度就由县一级政府来把握了。

究竟辖区内有多少所寄宿制小学?吕梁市教育局副局长康仁平和山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位副处长都回答说,因为义务教育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以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所以没有掌握相关数据。鹏凤山村寄宿制小学的闲置也没能引起这位副处长的警觉,他认为那只是个例。

早在2006年6月,《山西晚报》就曾报道过因推行农村寄宿制学校而大规模裁撤并,致使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倾注爱心和大量资金建起的希望小学被空置。不久前《凤凰周刊》也就湖北省长阳县希望小学因寄宿制学校闲置的问题旧事重提,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回应称,将安排各省对希望小学撤并情况进行调查。

而现在看来,被农村寄宿制学校殃及的不只是希望小学,还有寄宿制小学本身。每一所被殃及的学校背后都有10个或者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农村孩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可能关系到一个村庄的未来。

已于去年8月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原则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向社会各界开展的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于2月底结束,如今网络民意普遍达成的共识中很明确,将实现公平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哪怕农村有一个孩子不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改革都是不成功的,至少是不完满的。

猜你喜欢

凤山寄宿制农村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王凤山:三分“严”+七分“慈”=十分“爱”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落凤山四景
Ho Feng—Shan何凤山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凤山的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