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探析
2009-05-29刘相伟
刘相伟
摘要 本文就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因素,从注重发展农业特色化,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角度探析,提出了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 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每一个关心、研究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都应深思和谋求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新途径,寻找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节支的新思路。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作为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设施不配套,灌溉面积很小,造成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效益不高。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平均仅45%,贫困地区会更低。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
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心理:农民自身素质差,文化程度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只能粗放务工,市场观念难以树立,这为农民进入市场造成了自我封闭和自我约束的屏障。
(三)农民行为的经济性小。
由于长期受小生产的影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反风险行为,反风险行为认为:农民在增收和增收带来的风险问题之间权衡,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适当的产出和收入,而不是获取最大利润。例如,贫困地区农民有一块土地,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第一个方案,种植一般作物小麦,可以获得720元的收入;第二个方案,种植高效作物,年景好的情况下,可以获得1500元的收入,如果年景不好只能获得400元收入,假设这两种的方案系数各为0.5,第二种方案的期望收益应为950元。在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看来,他们宁可接受收入的一定量减少,而不愿为获得较高的收入而增加风险,只种植一般的作物,而不发展高效作物种植。另一方面,农民增加收入了以后,大多数不愿把钱用在生产性投资上,而喜欢把钱用于建筑房屋、为子孙置家添产等固定性消费上,从而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四)农民市场观念淡薄。
贫困地区农民在确定生产经营项目时,往往是从资源出发,按照资源——技术——市场的顺序来安排生产,即先把产品生产出来,再寻找销路,而不是以市场信息和消费者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不少农民认为只要产品生产出来,不愁找不到销路,“大千世界、无所不需”。这显然同市场经济相悖,很多农民因此而吃亏。
(五)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方向和投入的盲目性极大,增产技术也难以落实,这不仅造成资金因分散使用而浪费,也限制了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科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科学发展观,第一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之中,这不仅是内在要求,也是必然选择。要跳出片面重视提高产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位,坚持高起点、高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种植,注重经济效益。同时按照生态效益和循环经济的要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流通渠道,提升产业层次,增大农业增效和增收的空间,发展现代化农业。
三、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培养农民商品意识。
大力培育农民的商品意识,坚决破除农村中自给自足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放开产品、资金、劳动力等市场,还其商品的本性,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既能生产,又善于经营,使农村尽快实现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化。
(二)促进农民观念更新。
建立新型的乡村观念,大力鼓励农民发展非农村金融产业,除了务农外,可从事加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使非农业收入将越来越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引导农民破除“知足常乐”观念,增加人们收入的欲望,树立进取的精神,增强农民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力。
(三)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经济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要强化政府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通过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建立龙头乡镇企业、经济合作社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的规范化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倡导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
大学生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到村后,能协助当地村“两委”干部引导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帮助选准发展项目、调整经济结构,帮助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着力解决技术、信息、流通、销售等瓶颈问题,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五)发挥农民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为主的问题。广大农民作为全过程的参与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其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政府要当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服务者,坚持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强调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环保产品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道路。
(作者: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8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2]刘少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阻力及其对策.
[3]刘传江、黄锟.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
[4]王沼华.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5]杜新胜.大学生“三下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