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区域物流体系 促进三明经济发展

2009-05-29黄京华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区域物流竞争力

黄京华

摘要 现代物流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开放海西、建设海西”的战略中,三明作为海西发展中的一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构建出适应本地区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使其有效地推动和提升本地经济区的竞争力。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竞争力 三明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经济,它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主要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合理的物流系统对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进程中,物流产业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在我国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推进的势头,同时,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开展,大多数城市已经意识到现代物流对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作用,各经济区域纷纷根据自身的区域特性,提出了今后该区发展区域物流的战略。

一、三明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三明市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工商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更是有了飞速的发展,基本实现山海协作,通过协作接受沿海地区的辐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使其成为东南沿海和西南内陆大中城市的绿色产品、土特产品和特色种养产品的供应基地。三明市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几十年来,在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巨大,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运输网络,电信、金融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但是,三明市产业结构层次总体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使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结构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结构。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07年期间,三明市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变动幅度不大。

从与全国对比情况来看,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7∶49.2∶39.1 。

由此可见,三明市的产业结构比例与全国的产业结构比例的分配基本一致,只是鉴于三明是个山区城市,因此在第一产业的的比例上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建设区域物流的战略意义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一)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物流业本质上第三产业,而区域物流的发展正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产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发达国家的实践,证实了区域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它还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同时它们的发展会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降低成本,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 引起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从交易过程看,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以此通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现代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外资,同时有利于解决城市的问题交通,以及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

各地政府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资。而对投资者来说,投资地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和优惠政策,还要考虑其物流环境。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各国等国的投资商在选择投资区域时,已经把物流业发展情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来判断项目投资的效益。因此,随着对物资流通的加剧,以及社会对物流重视的加强,物流环境在吸引外资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完善成熟的物流业对区域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建立高效完善的区域物流,是提升山区城市——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和必由之路。

三、三明市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目前,根据山区城市的地理条件,三明市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导的运输格局。在公路方面,2003年以来,三明市公路建设共投入资金139.34亿元,超过1949年到2002年交通建设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居福建省第一位,从此,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被交通部正式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海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在铁路方面,向莆铁路于2007年下半年全线开工,计划在2011年竣工。其与京九线、浙赣、鹰厦、福建沿海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相连,在三明沙县建设较大规模的编组站,它的建设将填补福建省中部地区铁路空白,构筑东南沿海与内陆地区便捷出海通道。

(二)物流市场广阔。

2007年全市实现GDP达246619亿元,全年交通货运总量达5720.2万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149.28亿元,物流市场潜力大。而且,借助一年一度的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和厦门“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三明自己的林业博览会,沙县小吃节,永安的笋竹节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加强了三明全区的经济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加大了三明这个山区城市的市场影响力,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对配套物流服务的迫切需求,使得现代物流领域进一步扩大。

(三)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崛起。

从资料检索上看,跨国物流公司已纷纷在中国落户,如美国联邦包裹、联邦快递、德国的DHL、荷兰的TNT、以及马士基物流等均在我国开展全方位物流服务,并凭借各自的优势参与物流竞争。目前,随着各地政府对发展物流的重视,一方面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本地物流企业,如在铁路、邮政等领域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物流特色。同时,一些地方性的运输企业也正逐步转化为能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标准企业,传统的仓储、货代、联运企业也开始切入物流业。

从整体上看,由于国内的物流企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福建境内的物流企业还普遍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总成本偏高等缺陷,而三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山区城市,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局限、和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使得全市的物流业仍处于“市场推动企业、企业推动政府”的状态。

四、三明市区域物流建设的构想

(一)大力发展山区资源经济,发展特色物流。

自然资源丰富是山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三明的矿产、森林、农副产品等极富特色,这些优势产品不仅为东部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而且也源源不断地供应全国。同时,三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密度为“八闽之最”,这里蕴藏着巨大的运输需求量,其潜在的运输市场规模经营也是相当巨大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必然要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地进行山区城市规划,推进山区资源开发。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构筑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构筑内外畅通的物流大通道。

(二)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物流联盟。

区域物流建设是一般投资巨大,在加快物流资源投入的同时,应注重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优化、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的功能,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组建物流联盟,实现功能与地域互补,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

(三)发展绿色物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明的区域物流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也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问题上。物流产业的绿色化表现为控制物流系统污染,即在物流系统的规划与决策中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

(四)建立标准化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采用国家标准和合适的信息化实施模式,使得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形成,进而为企业实施现代物流的供应管理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在急增,因此如何尽快培养优势的专业化人才已成为各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面对人才的紧迫需求,在物流发展中一方面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使用环境吸纳国内外优势物流人才外,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物流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提高培训,再者,要加强物流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通过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培养,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实现物流系统的产学研联运发展。

五、结束语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为福建全省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三明区域物流的发展为三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体移动的平台,进而提升了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竞争力。三明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和山区城市,物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物流可以扩大本地产品的流通规模,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力地解决了本地产品产供销问题,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华侨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黄家骅.海峡西岸的崛起.海风出版社,2004.

[2]张潜.区域物流系统建模与实务.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三明统计年鉴,2008.

[4]海峰.区域物流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靳伟.最新物流讲座.中国物资出版社.

猜你喜欢

区域物流竞争力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西安公路运输与区域物流分析
区域物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刍议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机理研究
区域农产品物流交通量分布预测系统的设计
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物流教育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研究
北京市区域物流配送运输调度成本控制研究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中国城市竞争力最新排名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