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时下的体育公开课“把脉开药”

2009-05-29仇亚芳

体育师友 2009年2期
关键词:公开课体育课学科

仇亚芳

近来笔者听了不少体育公开课,觉得部分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有偏差,实施有缺陷,存在不少隐患。为了让体育教学不积小病成大疾,笔者试着为它“把脉”,开了几剂“药方”,但愿能药到病除。

脉象一、课堂花里胡哨

[症状]有些体育课变得越来越不像体育课了,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可以说是载歌载舞,粉墨登场,美其名曰“与音乐课程综合,培养音乐素养”;有的身着迷彩服,戴红十字,背麻包,体育课变成了演话剧了,美其名曰“与语文课程综合,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有的是“抗洪救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则进行劳动教育、环保教育……

[药方]体育课的最大悲哀就是体育味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体育评比课太喜欢“作秀”,毕竟体育课不是做戏,那种大场景,重形式,轻过程,摆花架子,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能给听课老师带来多少可借鉴之处?如果通过体育课堂,向学生渗透综合教育,那倒是值得提倡的。但那种扛着学科综合的旗帜,表演话剧、舞蹈,进行德育教育、环保教育、劳动教育等,过分“肥他人田”,“荒自家田”(即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操练),对身体练习匆匆带过,淡化体育学科的本位,那不是“肥了他人田荒了自家田”吗?那样的体育课还有“体育味”吗?何谓体育味?体育味关键在于体育本体。体育学科的性质就决定了体育学科的本体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形式的主要区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要恪守体育姓“体”不动摇,切不可丢掉学科这个本体,忽视对身体练习的操练。

脉象二、合作探究泛滥

[症状]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的内容是垒球投掷教学,老师为了迎合领导对体育合作学习“生搬硬套”,竟在教学内容完成后,突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生活中有关和投掷相联系的例子。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人的基本能力并且在上课时老师对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还有的公开课冠以“探究学习”名义,把有限的几十分钟都用来讨论、探究,使运动技能教学无法落实。这些合作探究有必要吗?

[药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没有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况且体育知识技能并不是什么都可以由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的。体育合作探究学习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并不是在任何教学条件下都可以适用。不能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全盘否定。尽管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讲授式学习的价值。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辩证的方法论。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该合作时也进行合作学习,不该探究时也探究学习,那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脉象三、快乐体育娱乐化

[症状]快乐体育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愉快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个人兴趣。于是有人说,“体育课只要让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就可以了,就算是一堂好课了。”有些老师据此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游戏教学多了,运动负荷少了,技能教学走过场,甚至有些体育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快乐”,对学生负责吗?

[药方]体育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适度的运动强度、运动数量、运动持续时间是提高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水平所必需的;任何没有运动量的体育行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一种形式或一种娱乐,称不上是“锻炼”,不可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所以淡化甚至放弃了必要的运动负荷教学,背离了“育体”这一体育学科根本“宗旨”,偏离了体育课程标准的本义。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定位我们体育教学的目标,切不可图一时之“快乐”而忽视其他,也不可因噎(学生厌恶)废食(运动负荷),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体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健康负责。

脉象四、小组合作乱套

[症状]教学时,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随意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小组合作有效,有的小组合作则乱七八糟,问题主要表现在:组长担当起全部任务,其他同学几乎一言不发;个别组员或哄闹或闲聊,合作学习成了自由活动;有的组员发言前言不搭后语,表达不清;学生刚说几句话就被教师口哨打断,合作学习成了摆设。

[药方]小组合作本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由于这种学习方式需要较强的自主性和合作能力,因而建议在小学中、高年级以上使用。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目标及要求,研讨的问题应是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2)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每个组员的任务要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3)讨论交流时由组长组织,时间充分,人人准备,做到个个发言。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更不会成为教师追风的道具。

脉象五、持续“高烧”

[症状]在听课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课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几乎没有了批评和指责,变成了一味的表扬,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有节课老师表扬学生达60余次,受表扬的学生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兴奋异常,师生始终处于亢奁状态。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得满面红光,学生却处于云中雾中,不知对错。

[药方]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教学时,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心理环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此,学生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成绩,就给予表扬与赏识。课堂上出现了“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夸奖声太多了,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只有鼓励表扬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教师成了“捧场人”。专家指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并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长此以往,这样的表扬将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既要指出不足,也要对正确部分给予鼓励。表扬与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能有效。

猜你喜欢

公开课体育课学科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体育课上的“意外”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超学科”来啦
讨厌的理由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