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体育课堂教学应防“五伪”

2009-05-29黄晓东

体育师友 2009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技能目标

黄晓东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让人感到全新的气息。然而,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标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正本清源这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籍此,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例,以试作分析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课标课堂之伪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呈方兴未艾之势推进。许多教师把新课程中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出现勃勃生机,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然而,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课标领悟不深,导致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籍此,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例,以试作为分析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几点反思,仅供参考。

一、目标之伪舍本逐未

《课程标》提出:“三维健康观”是一种进步与发展,但有些教师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定位有失主次,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身体健康功能、心理健康功能、社会适应功能等“三维”健康同等重要。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的学科教学,应掌握运动技能技术、发展体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是根本,是主体,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两翼。而在时下,一些教师为创新课堂,过分强调“三维”健康观的目标,轻视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实效,导致教师忽视基本功训练提高和展示,使体育课堂不伦不类,顾此失彼。我们从2005年第2期的《体育教学》陈珂琦老师的“如何评估一节体育课”就可看出这一点。

例1,教材内容玩××球

教学目标:让学生们以积极、高涨的情绪投入到游戏的学练中,体验并能描述合作学练、友好相处、助人为乐的愉悦心情。通过××球多种活动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例2:教材内容艺术体操

教学目标:1、培养优美的体态,形成健美的体形,发展健康、活泼、自我表现等心理素质;2、提高兴趣和欣赏能力,抒发美的情感,陶冶情操;3、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加强对音乐节奏的理解。

例3:教材内容体能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跑、跳等技能,提高学生速度、力量、协调等素质;2、认知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个人在集体活动中作用与价值;3、情感目标:建立群体责任感,发挥集体智慧,增强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4、个性发展目标:树立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观念,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及创新能力等优良品质。

上面所举的3个教学案例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有些是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来描述教学目标,如:“情感目标”、“个性发展目标”等,这些目标所提到的都是指学生内部心理状态。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这一目标要求呢?在这样的目标表述中,我们是无法知道的,也是无法观察的。

二、建构之伪生搬硬套

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教学观念、行为是否转变的重要指标。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于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已成为共识。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认识常常误解而陷入误区,以致出现了种种偏差。现象之一:过分强调个人建构。建构主义强调问题情景的创设,而且情景应是富于生活化的真实性的任务。有些体育教师为了生活化进行刻意地设备情景,有时候设置的情景对教学内容来说,甚至是“生搬硬套”、“画蛇添足”,上课各种拟人化的小动物充满课堂,各种竞赛活动、学习内容都冠以“情景化”名称,而对这种情景设置最终的目的——体育技能学习和学习中情感与价值观却有所忽视。当然,恰当的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将体育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我国体育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原本无可厚非。

现象之二:跟着学生思维游走。建构主义一个通常的误区是,教师不应该把知识(技能)直接告诉学生。相反,应该跟着学生探究、建构。于是,课堂生成又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一些教师为追求课堂生成,便认为教学目标可以不确定,上课时教师随着学生转,能走多远走多远,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建构知识来。从2006年第5期《体育教学》周志雄老师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可看出这一点。例如,投掷实心球教学中,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练习。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正在进行篮球教学比赛,学生的注意力被篮球比赛吸引,无心进行投掷实心球。这时,老师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投投篮球吧。如果问这节课生成了什么,那唯一的答案就是生成了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机智行为并不都能带来“有意义”的教学生成。

现象之三:形式主义的探究。从2006年第5期的《体育教学》邵伟德等老师的(对体育课探究学习误区的思考与案例设计)可看出这一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形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效果,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却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不顾学生的年龄层次特点、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等特点,盲目追求,致使教学方法与内容发生错位,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不管简单还是复杂的内容都千篇一律地安排学生的探究学习,结果适得其反。因为探究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在探究学习前,学生对该项目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探究素材,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时就能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开动脑筋,边练习边思考,达到正确理解运动技术、达到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安排探究学习的,一些介绍性的项目、简单的、容易掌握的项目就无需安排探究学习,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一些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的初期也不宜安排探究学习,因为探究学习需要花费学生比较多的时间,如果盲目安排,会得不偿失。一句话,合作探究学习成了个别体育教师落实体育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性手段”,成为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三、手段之伪浮光潋滟

由于体育学科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学习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知识来达成课程目标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有教师都在想方设法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而当这些手段成为一种集体现象时,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现象之一:音乐为谁起。在许多公开课或评优课活动,无一例外使用音乐手段。这柔情似水、激荡人心的音乐到底对课堂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对学生探究是促进还是干扰,音乐陶冶的是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是不是拿手段就能生成课堂的精彩?音乐是美的化身,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从体育课堂的教学效

益来看,学生并不能感受到音乐赋予的作用。

现象之二:媒体玩花样。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当下的新课堂创设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到了我们体育(室内理论)观摩课,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却成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仅仅担负着装饰门面、点缀课堂的“光荣使命”。一是多滥用,唯“媒体”是上,一会投影、一会录相、一会动画,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替代了许多不该替代的东西。二是“助教”操作。我们许多老师本身不谙此道,却也要一显身手,以示具备“现代”意识。于是,只好请别人操作,有时甚至不止一个“助教”,好像非CAI莫属。由于此,不少教师也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四、评价之伪虚情假意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理念,这无疑是正确。但有人却把这一理念解读为: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上帝”等等。这么一来,作为一个“组织者”和“服务者”的教师怎么去批评“中心”和“上帝”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因理解的偏差就会发生误解,只是浅显地理解成赏识与表扬,虚情假意的评价应然而生。现象之一:语言评价(你真行,你真聪明,好样的,继续加油……);现象之二:实物评价(发红旗,争五星,奖牌……);现象之三:情感评价(你真勇敢、你真坚强、你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听到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赏。整个课堂表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却没有一丝的批评和责骂。即使是学生错了,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表扬几句。但这平泛的语言,廉价过多的表扬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只能是失去表扬与激励应有的价值,让学生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导致心理偏激,膨胀个人好恶情绪,滋长惟我独尊思想,形成表扬依赖综合症,这种教育结果显然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不利的。

五、角色之伪迷失自我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必须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地领悟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在新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教师已不再只是运动技能传授者和训练者,而是真诚与学生合作、师生形成和谐、民主、互动的关系。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偏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流”,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许多问题的产生,淡化了教了教师的自身作用,以至逐渐迷失自我。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尽快成长起来,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收获更多的改革效果。

猜你喜欢

新课程技能目标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