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009-05-28李诺
李 诺
中国现在学钢琴的儿童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位,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可以的话,很多父母都会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钢琴教育。刚开始儿童对学琴还有一定的兴趣,但随着学习进程的加深,很多孩子会产生厌倦,丧失学琴的兴趣。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美的情感意境,体验、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钢琴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人品性格、思想活动等;要经常关心学生,有时教师一句普普通通的鼓励话语都会让学生激动不已、终生难忘,从而改变学生的命运。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给学生某种“期待的暗示信息”,通过教师种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如喜欢、表扬、鼓励等言语把期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积极的情感信息,让他们在教师的信任、爱护、尊重之中燃起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会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感。课后和学生谈话以心交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会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学生就能在教师指导下,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造美的情感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伟大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真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中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中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获得弹奏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体验美的情感意境的训练,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我们的钢琴教学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了对学生弹奏的技能训练上,造成了学生对钢琴学习兴趣的降低。审美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剂和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因此,在教学中以创造情感的审美意境为前提来激发、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可使人愉悦陶醉,感人至深。学生有了审美愉悦感受,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思维机制运转加快,知识很快被吸收,这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琴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钢琴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有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技能的训练,所以科学的练琴方法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练琴的目的要明确,因为目的是克服困难的力量,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课后练琴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先把乐曲的难点找出来,有重点地进行练习;要分析和研究乐谱,找出乐谱中的关键所在和具有特殊性的东西,有的放矢;要制定练习计划,把握每次在琴房练习的具体内容和练习的程度,并找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确定下一次练琴的目标与内容。
其次,要求学生慢速练习。慢练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的有效手段,它就像放大镜,把乐谱中的一切细节都放大了,能使学生充分注意到音乐作品的具体指法、分句、走向,并确定针对一些困难的片断和弹奏方法,采取有效的训练措施。还要强调的是,学生不能把乐曲一遍又一遍从头到尾没有重点地练,要注意分手练、分声部练、分乐句练、用变速的方法来练。只有坚持正确的练琴方法,有针对性地练习,加上极大的耐心和刻苦的精神,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练琴能力。这样,每次作业都弹奏得使教师非常满意,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钢琴的欲望。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教学规律,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主动地学习,把教学授课过程变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e]
(山东省青岛艺术学校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