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的演奏风格与技巧
2009-05-28雷沁沁
雷沁沁
《牧民新歌》是1966年简广易先生来到内蒙古伊克昭盟体验生活,被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深深打动而创作的笛子名曲。作品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乱时代,当时没有被广泛传播。直到1973年才正式在广播电台播出,成为家喻户晓的笛子金曲。它被选为中国民族十大金曲,又成为惟一被选入联合国科教文音乐教材的笛子曲,在笛子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以浓郁清新的蒙古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欢快的节奏,展现出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生动的牧民生产生活的景象,表现出新时期内蒙古牧民的精神风貌。演奏技法上既有北方梆笛高亢明亮、爽朗俏皮的风格,又兼有南方曲笛圆润含蓄、抒情柔美的特点。
一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长长的、悠扬的、自由的、带有马头琴韵味的引子■仿佛是一个蒙古汉子在放开歌喉,悠扬地歌唱。宽广辽阔的引子,把我们带入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境界。让我们似乎看见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白云下面,牛羊成群,骏马奔腾。蓝天上,雄鹰展翅搏击长空,一派秀丽的草原风光尽现眼底。引子模仿蒙古长调民歌的风格,使用了三度装饰音、散板节奏和泛音等技巧,以弦乐的颤弓和弹拨乐的轮指、摇指作伴奏,表现了内蒙古草原的宽广辽阔、一望无际的宏大场面。
在引子的后面是一段优美深情的慢板,就像牧民拉起马头琴,抒发着对新生活的热爱■……这时乐曲的风格就像一群蒙族少女在翩翩起舞,又像草原大风拂过草原,茫茫绿海随风起浪,美不胜收。在这里乐曲的主题出现,以马铃和木鱼模仿马蹄声,羽调式的旋律富于内蒙民歌风味。旋律中加入了具有蒙古特色的二度、三度或三度以上的颤音和打音,这是蒙古民族音乐中所特有的,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怀。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一段小快板,用以表现蒙古短调民歌明快节奏的特点■……以笛子跳跃的三吐加双吐的技法演奏,用马铃和木鱼伴奏,模仿牧民策马驰聘时的欢快的马蹄声,描写牧民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的欢乐情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都要以马代步。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更是有赛马的项目。用笛子的三吐加双吐来模仿马蹄的声音,能够形象地表现出骏马奔腾的效果,仿佛是那达慕大会骑手们在激烈地角逐,篝火晚会上热烈欢畅的骑马舞蹈,拿着套马杆的牧民在马群里穿梭。乐曲把草原生活的景象展现在听众面前。
■……这一段将主题旋律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仿佛牧民们在劳动的闲暇之时在草原上热情放歌,翩翩起舞。后半部短暂离开羽调式,变成宫调式,表达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段乐曲风格优美抒情,旋律起伏流畅。似歌似舞,美不胜收。
第五段回到羽调式,情绪更加高涨。运用花舌、飞指等技巧生动地模拟骏马的嘶鸣声。在乐队伴奏的过门刚完,立刻就用了一段三吐加双吐的旋律■……把听众又带入了骏马奔腾的场面,这里采用了指跳音与吐音相结合的技法,给听众一个奔腾跳跃的感受。这里的旋律线上下波动,逐渐向上。突然,旋律线急转直下,为后面的马嘶声的出现做了铺垫。在这里乐曲采用了花舌加飞指的技法模仿马的嘶鸣声■…….后面是一段快速的吐音,在强烈的节奏音型的衬托下,乐曲渐渐逼近全曲的最高潮。乐曲突然放慢速度,旋律不断上扬,把乐曲推向了全曲的最高音:■……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二
《牧民新歌》是新派笛曲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演奏技法方面要求很高。在引子部分的长音吹奏时铺垫要充分,要吹出悠扬广阔的感觉,要模仿出马头琴的韵味。这需要演奏者控制好强度的变化。乐曲的强弱变化在乐谱中都有标记,在把握强弱变化时要掌握好强弱的自然过渡。在吸气符号前后的部分强度衔接要一致,如■……这样才能使前后过渡自然,意境不断。在吹奏第二部分乐曲时,要吹得深情而优美。要模仿内蒙古长调民歌的风格,吹得抒情流畅,配合好颤音和打音。在吹奏第三部分的吐音时,要吹出跳跃的感觉,要模仿出“得、得、得”的马蹄声。在这里使用了吐音加指跳音的技法,使得乐曲的跳动感更加强烈,营造出万马奔腾的效果。第四部分的吹奏要把握住抒情流畅的主调,让听众仿佛是在欣赏一段优美的蒙古歌舞。要注意乐曲的强弱变化,尤其是在处强度较强,在处强度突然转弱渐强,使得乐曲更为动听,这在吹奏时尤其要注意。在第五部分,吐音部分的要求要活泼跳动,在演奏骏马嘶鸣的乐句时,花舌加飞指与后来的的连接要自然。飞指的奏法,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的演奏方法。有的演奏者将右手的三个孔全部盖住,左手奏出飞指的音效;有的演奏者右手的三个孔全部放开,左手奏出飞指音效。不论用哪个方法,只要以奏出的声音像马嘶叫声就行。
大风起兮云飞扬,金笛一曲飘四方。《牧民新歌》在笛坛上刮起强劲的草原风,这风把简广易先生的笛子演奏技法传播向祖国的四面八方。[e]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