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

2009-05-28许尔旭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合理习惯意识

许尔旭

健康意识是坚持常期有效体育健身锻炼的最基本动因,其形成离不开兴趣的激发、爱好的形成、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等环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逐渐形成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快乐健身为主线,强化培养健康意识,从而形成牢固的内在健身动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社会上老年人打太极拳、跳集体舞、扇子舞、打门球等体育健身活动;校园内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广播操、太极拳等体育健身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是健康体育,着重对体育健康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在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时要紧紧围绕“健康”二字,牢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要让学生自主练习,不断尝试、探索,从而学会锻炼的方法。在整个的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健康第一,使学生明白“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二、在快乐中寻求兴趣

体育健身活动充满着乐趣,当学生真正体味到这种乐趣时,也就激发出学生对体育健身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体育健康活动的本身就富含快乐的因素,师生要深入研究挖掘体育健康活动中的快乐因子,充分发挥快乐因子积极作用,使快乐充溢体育健身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以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体育健身活动运用游戏比赛的形成展现出来,是体育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编创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掘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快乐因子,使快乐伴随着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全过程。

三、在兴趣中寻求爱好

当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感兴趣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寻求适合自己的体育健身项目,建立对某些体育健身项目的爱好,为终身体育做准备。例如,当一些学生对篮球活动感兴趣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看一些NBA、CBA精彩比赛,并适时传授一些篮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快乐,在快乐中练习动作,在练习中形成爱好。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应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要知道战胜困难也是一种快乐,倒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后没有勇气爬起来。在快乐体育健身活动的激励下和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就自然产生勇气。快乐是保障,在兴趣中寻求爱好,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这种爱好才是持久的可持续的。

四、在爱好中坚持锻炼

当学生对某些体育健身活动产生了爱好,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也会自然养成体育健身锻炼的

习惯。例如,学生对武术感兴趣,到了爱好的程度,只需对其进行弘扬中华武术美德的武德教育以及如何处理好爱好与智育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育,而不必担心其不去练武,练武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体育健身锻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使学生深刻理解坚持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道理,进而牢固树立坚持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意识,在爱好的坚持中养成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习惯。只有有一个相对稳定爱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才能为终身体育健身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体育健身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是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不可盲目蛮干,只有科学合理的健身才能促进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的形成。爱好加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是养成良好健身习惯的根基和支柱。

五、在锻炼中达到健康

坚持锻炼,养成良好体育健身习惯是身体健康持续强有力的保障,终身体育也就不是空谈了。常期坚持体育健身活动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常期坚持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才能长期坚持,使体质得到提高,也就有百倍的精力去学习工作;学习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也就更加体会到健身的价值,健身意识也就得到强化。如此,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健康财富,才能为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根。

“快乐→兴趣→爱好→习惯→健康”这一系列的环节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e]

(江苏省泗洪县第四中学 223900)

猜你喜欢

科学合理习惯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薪酬管理在企业人才激励中发挥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