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作品内涵 赏析表现形式 收获阅读启迪

2009-05-28朱昌元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梁漱溟人生态度参考答案

朱昌元

2009年《考试说明》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要求考生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这一能力要求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的精神,即“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个性化阅读”“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不妨预言,探究题将成为新课程高考卷的“宠儿”。可能的出题角度有:

一、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为多角度和多层次解读提供可能,为文学审美提供空间。能否从中“读”出丰富的意蕴,可以检测考生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低。

二、赏析作品独特的形式。这里所说的“独特”指的是个性化的甚至看起来是“违反常规”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考生需要考虑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懂得实写暗写、正写侧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守正与出奇的辩证关系等。

三、从文本获得某种启示。这类探究性题目与前两种不同,其思维方向不是指向文本的,而是从文本出发,指向考生,要求考生联系实际,或谈写作艺术的启示,或谈人生意义的启迪。

解答探究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尊重文本,任何一个探究题都源自文本,文本是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不能脱离文本自说自话;二是取其“一瓢”,可以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层面切入进行探究,切忌贪多务得,面面俱到,以致蜻蜓点水,不深入、不充分;三是自圆其说,关键是“圆”,哪怕是个性化的解读,也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名师点题】

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的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以及“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一文的选材特色是既注重主人公的重要贡献,也不放弃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写法特点是既写主人公的学问,又写他的人品,把两者结合起来写。这类题目既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又考查立足文本的探究;强调既要有独立的见解,又要与文本有关联。

参考答案: 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

启示有四点:①从文体上来说,要评传结合。②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③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④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不一定答四点,也不必拘泥于以上四点,只要联系原文,言之成理即可。)

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进行探讨”的能力,要求考生联系全文,反躬自问:我怎样看待文本所概括的人生态度?假如自己身处“孤绝的环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是一道半开放的探究题,一方面受制于文本,一方面又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评价作者介绍的人生态度,然后谈自己的做法并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猜你喜欢

梁漱溟人生态度参考答案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论伊拉斯谟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