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作文样式皆需关注

2009-05-28程继伍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名句命题作文考题

程继伍

高考久违了的半命题作文(《梦回》)赫然出现在09调研卷中。与2008年高考类似的是,该作文题也有情境式语言材料,融合了材料作文的特点。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2009年高考将以半命题材料作文为考题,考场作文的三大样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以及由它们派生或融合的样式都应该在备考范围之内。

下面对考场作文的主流样式作一梳理。

一、命题作文

最近几年,考场命题作文往往在作文题目前增加了一些语言材料,融合了材料作文的部分特点。要明确考题的意图所在,不能看到标题就只管写,而应先分析提供的材料有什么意义。一般地说,这些材料对于命题有着思路提示、主题暗示、虚拟情境、示例列举等作用。

二、话题作文

只规定话题的范围,不限定作文的主旨;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不受作文文体、选材、取题和写法的限制,写作时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主旨主要有提示、说明、示例等作用。

三、新材料作文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对审题立意起着很强的限制或暗示作用,材料既是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材料或为议论提供论据,或为记叙创设情境。

如今,高考作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命意”“炼意”等新材料作文形式,它们既具有材料作文的形式,又融合了话题作文的优点,是“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优化融通的新题型。这类题型比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又避免了话题作文带来的套作问题,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类考题。例如:

浙江的文化离不开西湖,西湖的美丽离不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中的两句,是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事、物也是如此。

请联系材料的内涵写一篇文章。

材料中“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非常奇妙”这段话,已经对诗句作了解读,并表达了这样的审美规律:看起来相反相对的两种情形,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时,还隐含着一个信息:心态直接关系到审美的结果。

对于“命意”作文,应全面解读材料,提炼的观点尽可能涵盖材料的各方面;进行逻辑分析,寻找材料与材料间、材料与观点间的“桥梁”或“中介”;明确写作方向,由具体、个别的现象,推出抽象、普遍的结论或道理。

无背诵要求但也需关注的《论语》名句

记诵名句是学习《论语》的必修功课。在复习时,我们应要求自己逐章、逐句过关,不留死角。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无背诵要求的名句,09调研卷中考查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出自无背诵要求的篇章。

1.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6.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7.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0.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1. 巧言令色,鲜矣仁。

12.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3.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4.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15.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猜你喜欢

名句命题作文考题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半命题作文“难忘那次__”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特别的考题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