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观 凸显思辨 转换话语
2009-05-27陈剑文张晓峰
陈剑文 张晓峰
2009年全国“两会”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刻举行的。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运行的主要形式,“两会”既体现了固定的程式,又具有在当前政经状态下鲜明的主题和针对性。根据这一特点,今年的“两会”报道,既在导向、规格、规模上体现“两会”的一贯风貌,又要根据会议主题的与时俱进,突出重点,彰显新闻之“新”。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在保证规模(前方发回图文共146条,不含新华社稿件)的前提下,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调整视角,聚焦中观层次
“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上年工作的梳理与评价、对当期状态的研判与定位、对中长期态势的推演与预测、对具体工作的谋划与部署,使“两会”的主题具有全面性、宏观性。
但此种全面性、宏观性是就“全国”这个层面而言的,湖北只是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局部”。人大湖北代表团、驻鄂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话题,必然体现出全国语境下的“湖北定位”、“湖北立场”、“湖北概念”。
就宣传报道的操作来说,作为中央级媒体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必然着眼于全局来观照宏大叙事。这是它们的优势,也是它们必须承担的任务。而省级党报的全国“两会”报道,不能也没有必要与中央级媒体内容同构,必须视角下移,把具有湖北特点的中观层次的话题作为报道的重点。
为此,除一版程序性报道外,在二版“全国两会特刊”这一“自选动作”中。我们将视角放在“科学发展观”、“扩内需保增长”、“民生问题”的子项目,研究湖北面对的具体问题和特有的解决之道。
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焦点议题”和“对话”栏目中。如《内生型经济迎来机遇》,就是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下湖北经济的特点、优势及化危为机的路径;《何谓“武汉有温泉,咸宁有江滩”》,以成宁和武汉基于比较优势的要素无障碍流动为案例。探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1”与“8”如何“握手”;《我们再也不用省领导跑煤炭了》,从“电都”为何缺电开始发问,以省能源集团为例,追寻我省能源供应链的完善之道。
循着“聚焦中观”的思路。我们还将“扩内需”的议题分解为“强化社会保障”、“扶持市场主体”、“确保大项目的到位率开工率”等于议题,采写了《后顾无忧才能大胆花钱》、《让市场主体尽情舞蹈》、《让重大项目成为“火车头”》;将当前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分解为“大学生就业”、“农民工流动”、“住房”等子议题,刊发了《市场钥匙方能开就业之门》、《农民工离城市梦有多远》、《有住房才有踏实的幸福感》。
二、观点为王,凸显思辨力量
在数字化时代,纸质平面媒体受到影音媒体、国际互联网的强悍挤压。其短拙之处暴露无遗。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纸质平面媒体在时效性上比不过广播,在逼真性还原感上比不过电视,在信息量上更大大落后于互联网。
那么,纸媒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我们认为,新闻本身的质量,即潜在于新闻背后的记者思维,才是纸媒的“王道”。纸媒必须以原创性的思维,以思维的深度、广度、锐度、厚度、力度超越其他传媒样类,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要达到上述要求,记者一己之功力实不能逮。但我们还是在特色栏目《京华感受》中作了一些努力。
该栏目共发稿7篇,每一篇都是记者从“两会”上的所见所闻出发,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辨迈进。其内容。一是对“两会”主题的“以小见大”。一是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侧面解读。
在《信心之桥通向暖春》中,记者剖析了“信心”与“经济景气”之间“正反馈”、“自加强”的关系。
在《读懂人民的表情》中,记者提出:“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民。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词汇,绝不是只有统计学意义的泛称,它应该指向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这每一个个人,脸上都有生活、生存烙下的表情。只有读懂人民的表情,读懂表情背后的坚守与彷徨、欢笑与悲伤、喜乐与忧愁,才能真实、准确表达他们的诉求。才能当一个合格的代言人。”
在《领悟“和谐”的真义》中,记者认为:“和谐中的统一是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统一,不是相安无事、互不影响、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统一。”“在主旋律之下,各个声部、乐器发出不同的乐音,才能构成绚丽的交响。在发展的主旋律之下,大家放开思路畅所欲言,正确的路径才会呈现。”
在《民主政治的重要推手》中,记者认为,“代”与“表”,是代议制运行的基本逻辑,也是中国当代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发展哲学悄然“变轨”》中,记者认为,“人,是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并指出中国正经历“从官本到民本。从物本到人本,从强调宏大的政治目标到注重民众的实在感受,从对人的管制到对人的解放”的发展哲学的嬗变。
在《有感于“程序无新闻”》中,记者发现,“程序无新闻。恰恰是最大的新闻。”“它表明中国的政治运作正在褪去随意性、神秘性,变得公开透明、可测可控;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变小了,一整套逐渐固化的程序规则正取而代之。”
三、转换话语,激发阅读兴趣
“两会”报道政治性强,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重大政治报道的格调与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报道一定要面孔生硬。语言呆板,处处以大而空的话语统摄长篇短章。因为,任何政治理念在媒体上的呈现,如果缺少必要的“包装”,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激发不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其传播效果都十分可疑。
为此,我们有意识地对“两会”报道的话语做“软化”、“活化”、“锐化”处理。
一是让部分内容和标题变得“软”一些,为版面增加一些灵动和鲜活感。如《让市场主体尽情舞蹈》、《农村伢读中职应“免单”》、《“以柔克刚”抗地震》、《带着白菜上两会》、《江汉油田挺得住》、《油菜产业急需扶一把》、《黄冈旅游很“红”,但求更“火”一些》,等等。
二是让“对话”这个专访类栏目更“活”一些,使记者、受访者双方“互动”更明显些。如《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明珠”》中,记者用拉家常的话语切人正题:“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我们第二次面对面了。与以往不同的是,您已经是武汉新港副指挥长。对拉动内需而言,武汉新港可谓生逢其时,您同意我们的观点吗?”《我们再也不用省领导跑煤炭了》中,记者用强烈的设问直指问题核心:“因为三峡工程在湖北,湖北被称为“水电之都”,但电力供应为何有时感到紧张?”总之,采访中记者的主动性,使“对话”呈现出活跃的氛围。
三是让文章中体现的观念、观点更鲜明、更锐利一些。如在对全国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的专访中。我们的原题和着眼点是“拉动内需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但在成文时,我们将重点做了一些变动,将主题确定为更加旗帜鲜明的《财政支出要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关于“社会保障”的焦点议题,原题为“保障稳则内需劲”。但我们总觉得意思表达过于空泛,不简洁,不明确,于是改为《后顾无忧才能大胆花钱》。此外,如《让失信者“吃不了兜着走”》、《中小企业也要反躬自省》等,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锐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