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辩论节日的困境及对策
2009-05-27徐剑飞
徐剑飞
[摘要]任何一个话题,都会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和分析,都会有各方的真知和灼见的碰撞。通过多角度的辩论,使观众洞悉事件的不同角度,对事件的真相本质会有更透彻的了解,同时观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意见表达之中,不再扮演冷眼旁观的角色,这便是电视辩论节目的魅力所在。
[关键字]节目模式可辩性话语空间受众需要
在经历了当事人接受采访的“单口时代”、主持人参与话题的“对口时代”后,中国新闻话语节目已经迎来了“群口时代”,电视辩论节目便是这个时代的开山之作。电视辩论节目颠覆了以往电视节目“传一受”的传播模式,拒绝了规定的宣讲内容,让当事人有话说,让多元思想代表现场针锋相对。甚至赋予现场观众随时插话、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构建了媒体创造的公共话语空间。
任何一个话题,都会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和分析,都会有各方的真知和灼见的碰撞。通过多角度的辩论,使观众洞悉事件的不同角度,对事件的真相本质会有更透彻的了解,同时观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意见表达之中,不再扮演冷眼旁观的角色,这便是电视辩论节目的魅力所在。随着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时事辩论会》两档节目的开播,电视辩论节目引起广大受众的强烈关注,成为电视节目的收视“新宠”。
目前,我国的电视辩论节目主要有两种节目模式:一种是主持人介绍背景和辩题,请来当事人或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嘉宾,嘉宾分为两组,各代表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期间现场观众发表意见,并且对不同观点进行投票,例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CCTV-2的《经济与法辩辩辩》;另一种模式是现场只有主持人和辩论嘉宾无观众,但有通过短信、网络等平台的场外互动,例如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的《撞击》。
选题、主持人和辩论嘉宾可以说是电视辩论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从现存不少辩论节目的形式看,这三者中某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节目的缺陷,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电视辩论节目的发展。
一、电视辩论节目面临的困境
1辩题选择问题。
辩题的谓语多为“该不该”。“是不是”,中立的态度几乎无法存在。电视辩论节目最主要的看点在于冲突。一档电视辩论节目质量的好坏与收视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突程度的强弱,因而选择好的辩题则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有些节目在选择话题以及确定辩题时缺乏足够的前期准备和深入的思考,致使节目陷入无意义的状态,观众无法获得新知和感悟。
例如《撞击》栏目有一期选择了“高中生要不要‘见义勇为”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但这是一个缺乏可辩性的论题,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见义勇为作为一种美德都是值得而且应该提倡的,需要讨论的应该是对于未成年人到底要采取什么方式见义勇为,这样才能讨论出一些有意义的观点。
2嘉宾辩论氛围问题。
电视辩论节目的嘉宾大部分是社会科学学者、与论题相关的专家或资深人士以及一些资深媒体人。嘉宾们对于所辩论的话题应该比一般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更为透辟的见解。我们在节目上看到确实有一些嘉宾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嘉宾都能如此。有些嘉宾在节目中辩论的东西缺乏系统性。有时候有强辩之嫌。
此外,辩论节目中嘉宾的辩风也十分重要,有时候节目中的辩论像争吵,两位嘉宾同时滔滔不绝开辩,以致听不清双方在说些什么。事实上,对普通电视观众而言,双方嘉宾谁输谁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从中听到不一样的观点。观众不仅对于嘉宾的思想观点有所期待。同时对于嘉宾在现场的辩风也是有所期待的。
3主持人的现场把握问题。
主持人怎么去主持一档节目,与节目本身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定位于辩论节目,主持人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让辩论双方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还要能够控制场面,调节气氛。主持人不应该明确支持某一方的言论,只是主导他们辩论的主题:也不应该对某一方的观点有偏向,导致辩论实力发生不平衡。
同理,节目中的背景短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短片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新闻背景和辩论由头出现,假如短片的倾向性通过解说词就表达得非常明确,实际上既不利于嘉宾双方辩论的展开,也不利于观点的深入碰撞。
二、应对和发展策略
1加强前期策划,选题具有及时性、公共性、冲突性。
电视辩论节目与一般辩论赛相比,辩题的选择应更贴近时事热点而少理论色彩,嘉宾的选择也不再是意气少年而是那些久经历练或者呼风唤雨的社会名人。
精选的辩题,不会只有一种答案,对某些社会现象,可能是理性的观察与感性观察的冲突,也可能是不同的理性观点之间的抗争。这种策划安排使得各方的观点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话题。
因此,选题应具有及时性、公共性、冲突性。及时性,即话题具有新闻时效性;公共性,即新闻事件不论大小都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具有较强的干预性;冲突性,即每个话题背后都具有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例如《一虎一席谈》的选题,一般是重大事件、焦点事件或热门话题,它们的及时性、公共性、冲突性正契合了当今人们的渴求,折射着社会的变迁,具有非常丰富的话语空间。
此外,在节目开播之前。节目策划者与主持人要与双方嘉宾进行沟通,对辩题进行充足的准备和深入的挖掘,确实达到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不同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2抓住受众需要。
现今的观众拥有社会阶层自我导向倾向以及自主传播的欲望、自主议政兴趣、自娱的审美倾向。因此,适应受众思维方式的分散化发展态势,广泛采用分析、引导、讨论、辩论的方式达到传播目的,是一种符合受众心理的手段。
在当今的传媒环境下,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尤其是具有及时性、公共性、冲突性的新闻事件,受众必然有了解各方信息的需求,以获得相对安全感。尽管当前互联网发达,人们可以从网上寻找各自需要的信息,但海量的信息和噪音使他们无法或者很难对信息进行梳理。因此,当有一个平台可以让人们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信息的时候。这个平台必将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虎一席谈》这种谈话形式,就好像一个自由的观点市场,几乎在场的所有人的观点都摆了出来,让电视机前的受众去品味、评判。这相当契合受众的需要。
3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介入性。
首先是对于辩题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利和发言空间的现场观众。我们在《一虎一席谈》中常能看到现场的观众晃动手中的示意牌来表示赞成或反对,也能听到现场观众的观点和意见。由于现场观众的深度参与,使得他们
的观看者色彩被大大削弱,演播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融入了辩论之中,成为辩论的参与者和表演的主体。现场观众的出现和参与,一方面可以增强谈话的现实感,营造现实的谈话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拾遗补缺、调节气氛和节奏的作用。
其次,对于场外观众的互动也应增强他们的参与性。例如《时事辩论会》中辩论的问题每天会提前挂在凤凰网的论坛里,观众、网友可以尽情发表意见,主持人会挑选这些意见“发表”在当天的节目中。此外,即时短信也是受众参与节目发表观点的重要方法。在《撞击》中,节目通过屏幕下方打字幕的形式,将场外观众的短信作为节目的有机部分,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鼓励场外观众的参与意识与互动热情。
4端正主持人的立场,增强主持人的控制能力。
节目主持人也好,节目本身也好,不可能没有倾向性与导向性,从辩题的选择开始,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的倾向性与导向性就已存在而且也一直在发生作用,只是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导向,是值得思考和斟酌的。
在电视辩论节目中,主持人要树立这样一个观点:怎么看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么看而不是用别的角度。正如《时事辩论会》主持人吕宁思所说:“时事辩论会不求终极真理和权威结论,但求畅所欲言和脑力激荡的风格”。因此,主持人要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话题中介的角色,只负责为嘉宾提供热点话题并引导其讨论,不预置讨论议程和结果,不会像拳击裁判抓起胜方的手宣布结果。
同时,电视辩论节目要求主持人有较强的现场控制能力,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足够冷静,不被群体的气氛感染,同时要具有足够的魄力和智慧来调解纠纷,使辩论不致脱离正轨,或者使秩序迅速恢复正常。在《一虎一席谈》中,“不要激动”、“注意风度”、张开双臂或者拍掌等。都是胡一虎在这种情况下用得比较多的语言和动作。
主持人胡一虎本人通过解读“挑拨离间”形象地说明电视辩论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挑,是挑起,挑起在这个谈话语境中每一个人想说心里话的欲望;拨(播),是像撒播一颗种子一样学会倾听;离,是离弃,现在要离弃中国人过去‘人前不说话,背后放冷话的怯弱性格;间,是最美好的空间,但强调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就像音乐,最美妙的和谐不是单音节,而是许多杂音交融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