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叙述
2009-05-27胡春秀
胡春秀
摘要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以“周时态”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在注重打新闻“第二落点”时逐步建构起了一种笔者称为“细节叙述”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成就了其报道的深度,确保了新闻真实性,凸显了新闻形象性,同时规避了新闻风险,是《三联生活周刊》一种十分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细节叙述新闻真实性新闻形象性新闻风险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理想中的“周刊叙述”是什么呢?《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主编朱伟认为应该是从事件的细节出发,在新闻叙述中加入个人化,变成有血有肉有色彩的叙述,而不是报纸通行的新闻体。《三联》历任主编都非常强调细节,细节叙述也因此成为其最为突出的叙事风格之一,这样的风格也为其他周刊所汲取,几乎成了统一的行业风格。笔者认为,细节叙述对于新闻类周刊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节叙述与报道深度的保证
新闻杂志的强调深度报道与分析。如果说报纸是信息产品的集合,那么。杂志就是思想产品的集合。以“周”时态出刊的新闻周刊,很难抢到新闻的第一点,其时效性大大弱于24小时即时发布信息的网络,也比不上报纸、电视。通常情况下,周刊必须在新闻的第二落点上大做文章,在长期的阅读中,周刊读者也养成了周时态的阅读心态和阅读期待。然而,正是这个“周时态”,对新闻时政周刊的专题编辑策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总裁就曾经提出“三度编辑公式”,即一项新闻报道除了要报道事实本身之外,还要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发掘空间,追根溯源、横向扫描,力求发掘到自己的角度。
新闻类周刊的卖点在于:1、广度。这里的广度主要指新闻周刊搜集、整理资讯时,视野的广阔,不能遗漏目标读者需要了解的信息,同时,搜集、整理出来的资讯涵盖范围比较广,让读者感到,新闻周刊代他搜求了他应该知道的所有信息。在资讯的整理、提取过程中,应将海量的信息中的垃圾部分过滤掉,尽量为目标受众提供他们所需的资讯。2、深度。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广阔的视野,搜集到的丰富的资料,为读者提供相关话题的全方位的事实材料。但仅仅这一点还不够,作为打新闻第二落点的“周”时态的刊物,最重要的还要有深入的探究,提供独立的见解,优秀的媒体是意见领袖,即《新周刊》主编封新城所谓的“观点供应商”。
以《三联》为代表的周刊,在失去时效性优势时,强调细节,强调到现场获取“原生态”的精彩细节的重要,正是靠这些生动的细节、丰富的材料做支撑,凭着精彩的叙述,独特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同质化的困扰。《三联》成为一本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在于其驾驭重大题材时与众不同的方式。2005年,为了庆祝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三联》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前所未有的资源调动、前所未有的篇幅、难得的老照片等翔实的史料,以4期,共253页的篇幅加以报道,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抗战纪实报道之一。这样浩繁的篇幅,首先以广阔的视野,保证了这一宏大主题的广度与深度的需要;同时,与以往内地宏大视角的纪念文章不同,《三联》采用了新的历史寻访手法,对历史事件当事人或他们的后代做了大量细致的实地的采访,用许多难得的细节,讲述民族英雄们的战争故事,具有很浓郁的《三联》特色。
二、细节叙述与新闻真实的确保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但什么是真正的真实呢?笔者就《三联》注重细节的问题向三联副主编李鸿谷请教时,他认为新闻的真实是对具体事件过程的描述,那种描述是可以被第三者重复的,也是我们去发现新闻真实的客观依据。新闻报道的后发性,决定了我们去探寻新闻真实时往往是借助类似时空穿梭的机器回到现场——这个过程是通过当事人几方的回忆完成的。只有找到了“现场”,你才可能去发现动机之类的东西。每个人的事后回忆,可能基于利益,基于记忆。对事实都有所修正。因此,对事实做原生态的细节还原等等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效手段。
2006年12月20日,马季去世。要做这一期的专题,免不了要采访和他的生活、工作近距离接触的人,也即核心信息源。对一个刚离世的相声界领袖人物,人们在回忆他时肯定会有各自不自觉的一些解释,如何剥离一些情绪化的东西,尽量还原生活的真实,《三联》还是一如既往,注重被访者所谈到的细节。整个关于马季的主题,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细节的丰富与生动。
“1976年,刚刚粉碎‘四人帮,他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粉碎‘四人帮第三天,他去清华大学演出,为了这个演出,三天写了一个相声《舞台风雷》。我老觉得相声是一个政治变动的产物,它的几个高潮都是在政治变动之后,提供了被讽刺对象。父亲特别勤奋,那时候彻夜不眠在写相声。白天排练晚上写,应该说他是被压抑了好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窗口。他从来不会顾及到家,也不会顾及到我,他是那种全情投入到工作中的人,我印象深的是上小学第一年,我放学回家,我爸问我:‘留什么作业啊?我告诉他留了什么作业。从那往后,我爸再也没有过问我学习上的事儿,他甚至偶尔会蹦出来一句话问我:‘你上小学几年级了?我妈有很多委屈,但我妈非常支持他,她觉得一个男人就该有他的事业。
一个父亲问自己的儿子“你上小学几年级了?”,夸张得像是一个相声的包袱,荒谬得让人不禁要笑出声来。但细想,它又是那么真实。马东的评论——“父亲特别勤奋”,或者猜测——“被压抑了好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窗口”,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你上小学几年级了?”这样看似荒谬的细节却显得很真实。它极其真实地再现了马季当年那种被压抑多年后,找到释放的窗口时的兴奋,三天写成一个优秀的相声,没有忘情地投入怎么可能?这样生动的原滋原味的细节比一箩筐的评价都更真实,更深入人心。因为,评论往往会是苍白的、主观的、没有足够说服力的,细节却更生动、更丰富、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被人记住被人传诵。
三、细节叙述与新闻形象的凸显
一本成功的杂志,除了要注意内容的“新”和“深”外。还应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随着人们对新闻可读性要求的提升,新闻的文学性要求日益突出。正如梅尔文·门彻所说,“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当然,作为新闻,其核心价值还在于其真实性,离开真实性,新闻便失去了其作为新闻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再多的文学色彩、再精彩纷呈、光彩夺目都是徒劳的。基于此,提供丰富生动的细节无疑是突出新闻真实性,增强文学性的重要手段。早在1997年,《三联》刊登的自己杂志上的宣传广告说:“强调故事性,可轻松阅读:所有报道均有鲜活的人物故事或事件细节。”
来看一个母亲形象吧。
“萧乐清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她这些年一直在外面打工,1990年结婚时,丈夫一个月开90元钱,那时候一睁眼想的就是结婚欠的账怎么还。孩子出生后,自己机件厂的工作
也辞去了,丈夫总也不开资,压资压得太严重,一个月的工资得分好几个月花。她心里一直存着一个歉疚的疙瘩:‘孩子才几岁时候,想吃一袋3毛钱的方便面都买不起,在外面打了孩子,回来我抱着孩子哭。”
这篇文章涉及到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每个母亲都爱儿子,但就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指纹一样。每个母亲的爱又是不一样的。在上文中的母亲,因为家境贫寒,为孩子缠着要吃一袋3毛钱的方便面而打了不懂事的孩子,心里充满愧疚,抱着孩子痛哭……文章的细节描写朴素之极,感人之极。如果没有这么多精彩的细节,这些报道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四、细节叙述与新闻风险的规避
1细节支撑结论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新闻时政类媒体在报道中,须时时谨防政治与道德风险。《三联》十多年操作下来,不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三联》的发展平稳,并没有“越雷池一步”,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三联》始终坚持在技术操作手段上讲究报道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主编朱伟在谈到三联做的关于青基会的封面故事——《青基会的盈与亏》时,认为,青基会的问题在整个社会报道中成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也有媒体在做的时候碰到了问题。三联在选题时也很犹豫这样的选题到底做还是不做,后来三联做了尝试,询问了青基会,他们也很配合,对于一些比较尖锐的提问,他们都做了回答。于是,三联同时采访了青基会,又采访了提出问题的对方,做出了报道,反映很好。也没有构成传统所说的是不是出了某种问题,这就是一个技术操作和作为一个主编把握的问题。
如前所叙,与其他类型的杂志不同,新闻类杂志触及的是最敏感的社会神经,稍有不慎,可能会招惹麻烦。要避免麻烦,做到报道的客观、公正就不单是新闻道德的要求,也是避免法律风险,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具体的操作手段就是多用可以核实的“报道”的方式。《三联》的记者李菁说到她的稿子经常被主编做了这样的改动:“×××感到很欣慰”,改成:“×××(跟记者)说他感到很欣慰”初看起来,主编的改动反而显得不简练,但这是一种报道的方式,是可以通过回访受访者而得到印证的陈述。这是严格的新闻规范,尽量避免主观臆断,给读者客观、真实的印象;而记者的那种说法是一种推论的语气,并非被采访者自己的陈述。
2细节表达观点
新闻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但新闻工作者是人。所以,新闻又不可能是单纯客观的信息,《时代》创始人亨利·鲁斯说,“我并未自任我的杂志是客观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编辑的,无论什么内容都得反映我的观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传播者的活动,必然包含着人的理性认知和主观判断,而这种认知和判断又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因此,即使我们能做到尽可能消除推论和判断,多用报道的手法。但是这些还不可能保证客观性。因为还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因素——偏向。“偏向(slanting)是选择对所描绘的事物有利或不利细节的方法。”。作为“刊”的形态存在的新闻类周刊,相对来说深度报道多于消息与简讯,而在深度报道的采写过程中,作者的身心会更深地介入事件之中,记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会更强烈一些。即便是白描式的叙述,也不可能纯粹不包含作者的判断和感情色彩。而“偏见”的存在可能使媒体陷入诉讼的陷阱。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国新闻界奉行陈述事实与发表意见分离的原则。在新闻报道部分,严格做到客观、公正,不带有议论和任何偏见,这是防止诽谤诉讼的重要措施之一。新闻报道只要事实是真实的,记者就可以在诽谤诉讼中,获得“全面辩护”,不受处罚。但是如果报道中加上一些可能透露出有某种倾向性的或者不很准确的议论就有可能使报道显得不公正,容易招致诽谤指控。
笔者认为,《三联》强调新闻细节的重要性,也是规避一些法律风险的明智之举。因为,细节具有最从容的表现力,最本真的面貌,对细节的客观呈现,既能说明事实,同时又暗含着作者的一部分观点。
通过历任主编的强调,《三联》建构了细节叙述的独特叙述风格。它不仅是“周时态”新闻期刊打新闻第二落点,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探究需要,也是追求客观真实,规避新闻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细节叙述增强了新闻时政类期刊的可读性,扩大了周刊的读者面,周刊的影响力也得以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