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缺乏数学氛围
2009-05-27沈小妍
沈小妍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美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受到高度尊重、崇尚科学研究的社会。然而,最近的一项由美国几所名牌大学的教授共同完成的调查研究表明,美国社会和学校缺乏最起码的鼓励孩子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氛围。
该研究的成果,一篇题名为《针对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独特能力的学生的跨文化分析》的论文发表在近期的《美国数学会通讯》杂志上。论文指出,美国教育不能帮助开发本国学生的数学技巧和能力,而在美国数学领域内出类拔萃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几乎都是来自重视数学教育的国度的移民,或者是这些移民的儿女。研究者认为,许多美国女学生在数学方面具有出众的潜能,她们具有成为优秀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但她们的才能在美国很少受到认同。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当代的美国文化并不重视学生的数学才能,不鼓励男孩和女孩去钻研数学。美国媒体愿意对体育成就大幅报道,而对学术成果则置若罔闻。美国的许多新闻媒体、电影和电视节目把研究数学的人描写为书呆子,性感孤僻、与世隔绝的社会分子或精神病人。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美丽心灵》,片中好莱坞明星拉塞尔·克罗扮演了言行古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美国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对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人存在偏见和缺乏认同,让许多具备数学才能的青年学子感到失望和气馁,从而阻碍了他们在这个领域内的深造和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认为女学生学不好数学、只有亚洲人和书呆子才能学好数学的偏见的文化中,”该项目的研究成员之一,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詹内特·E·梅茨教授说。许多美国中学生自我假定:如果我不是一个亚洲人或书呆子,我最好不要参加学校的数学小组。由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成见,许多美国学生甚至都不愿意尝试一下学习数学的乐趣。罕见的美国天才数学少女,曾经的国际数学奥林匹亚奖得主,现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的梅勒妮·伍德说:“美国的一个不光彩点是美国人总是认为学习数学是很困难的、可怕的,学数学的人都是一些怪胎。这种偏见对女生来说特别困难,尤其是在她们刚刚开始参加数学比赛的年纪。如果你到学校里看看,你会发现一些由‘书果子男生组成的数学小组,而很少有女生组成的数学小组,这给人们留下了数学属于‘书呆子男生的刻板印象。然而,就算这些从事数学研究的男生也不会完全被社会接收,更不要说女生了。”
梅茨教授的研究考察了最高难度的青年学生数学竞赛方面的数据,这包括针对中学生的国际奥林匹亚数学竞赛,以及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普特南数学竞赛。研究数据表明,代表美国参加这些比赛的青年学生大多数是移民和移民的孩子们,这些移民迁入美国之前都生活在高度重视数学教育、数学才能被大力开发的国家。美国2007年和2008年参加国际女生奥林匹亚数学竞赛(FIMO)的13名参赛女学生中,其中有12名是亚洲裔学生。美国学生1974年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亚(IMO),直至1998年之前。美国参赛小组的成员都是由男生组成,此后少有的几名女生的参赛和获奖才改写了美国参赛小组的性别构成。其中包括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女学生龚逸然,其父亲是江西人,母亲是东北人,父母现在都是美国大学的数学教授。19岁的龚逸然已经有5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亚的(IMO)的特殊经历了,另外还参加过国际物理奥林匹亚(IPHO)一次,现在是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参加高端数学竞赛的美国学生的种族和性别构成情况,从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当下美国数学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国际数学奥林匹亚(IMO)美国国家队华裔主教练冯祖铭博士日前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美国父母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要远低于中国,美国学校和社会缺乏一种鼓励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氛围。冯博士指出,在美国每个学生都玩棒球,无论你擅长与否,每个学生都会上手练习几下,即使你打得不好,也会赢得几声掌声,但是数学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地位。在美国父母的心目中,要孩子们学好数学远远不如打好棒球、曲棍球和橄榄球那样重要。
数学是科学之母,美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其在国际高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又为我们打开了思考另外一些教育问题之门:基础素质教育的优势如何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遏制其本土的优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流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