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提问艺术
2009-05-27唐期焕
唐期焕
有效的提问会激起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也可以反馈信息,进行教学交流,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
一、问在课题处
课题好比课文的眼睛,是了解课文内容的窗口之一。有些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些则概括了课文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课题人手,层层深入地挖掘,会自然地找到学习课文的突破口。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大自然会说话吗?它告诉了你什么?”学生会立即活跃起思维,在脑海里尽情地搜索平常生活中接触大自然时的所见所闻,整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知。《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文化层次还不是很高、科学知识较少的初中生来说,物候学是一门不太容易懂的科学。教学时,教师如果从理解课题人手,巧妙设计提问,学生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东西,使之浅显易懂,同时也会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调动起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提问学生:“从题目看,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回答:“写了两部分内容,题目用了‘从……到……的结构,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告诉我们写的是鲁迅少年时期在百草园快乐游玩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这就很自然地找到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二、问在忽略处
课文中有些知识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必须循着文章脉络,把它提出来讨论研究,以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朱自清的《背影》里写了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父亲的这一举动,是关爱儿子的具体表现,很好地表达了文章中心很多教师把它当作重点来教学。可是如果此时再问一个问题:“你了解父亲送橘子给儿子的另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吗?”学生恐怕就要摇头了。要弄懂这个问题,还得要联系前文的内容。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住吗?再也不能添新灾新难了!正因为这样,儿子离开父亲北去读书时,父亲送橘子给儿子,也是送祝福给儿子:“祝愿儿子吉祥如意,一路平安!,'这是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的无言表达。因为“橘”通“吉”,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再者,橘子是红的,红色是我国的吉祥色。学生理解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更深层的含义时,对课文歌颂父爱这一主题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还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了人文教育,拓展了生活视野。
三、问在矛盾处
课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指导学生理解《七根火柴》第22段时,教师可以抓住无名战士牺牲时,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和“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的内容提问:“既说‘模糊又说‘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经过讨论,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揣摩,学生会回答:“并不矛盾。这里‘模糊是表现卢进勇因失去战友而万分悲痛;‘清晰是突出他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更突出了无名战士的伟大与崇高!”
四、问在疑难处
学生学一篇课文,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解惑时,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找准问题的难点加以提问和循循善诱,几经循环,使学生眼前一亮,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估计学生对“先抑后扬”的写法不易理解,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鲁迅在没得到《山海经》时,对待阿长的态度是怎样的?(2)得到《山海经》后: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你对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看法?这些问题,化难为易、由深变浅,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经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学生是不难找到答案的:起初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后来阿长却在别人都不肯给“我”买《山海经》时,意外地在乡下给“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却不料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鲁迅“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了。正因为阿长关心“我”的学习和爱好,真心实意地爱护“我”,所以“我”对阿长的感情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贬后褒,欲扬先抑,这就是典型的“先抑后扬”的写法。
当然,课堂提问的讲究还有很多。比如不能把问题设计得太浅,那样没有研究价值;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得太深,那样显得高深莫测,让学生望题生畏;提问不要太琐碎,要相对集中;问题的数量也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等。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文章的不同体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情合理、科学有效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责编雷靖)